经济日报:观察中国经济切莫“一叶障目”

作者:金里伦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16-02-03 16:51:13

近几日,高调看空中国经济、叫嚣做空亚洲市场的声音异常喧闹。美国量子基金创始人乔治·索罗斯就公开宣称,“中国经济难免硬着陆,中国将加剧全球通缩”,似乎一直在交出优异答卷的中国,如今遇到了无论如何也过不去的“坎”儿,投资者只需布局空头,就定会无往而不胜。

事实果真如此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一些数据不如以前、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只是调整转型的必然表现。科学分析判断经济形势,宜全面、辩证地分析和研究经济运行的主客观环境、条件、现状,既要看总量,也要看结构;既要认清经济运行之“形”,也要把握经济发展之“势”。如果一叶障目、夸大其词、肆意做空,到头来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从主要经济运行指标看,我国经济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形有波动、势仍向好。去年我国实现了6.9%的增速,这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数字。要知道,作为10万亿美元体量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每增长1%,其实相当于5年前增长1.5%、10年前增长2.6%;2015年世界经济增速已跌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点,号称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的美国经济增速也就两个多点,中国6.9%的增速仍是“领跑者”;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的各项经济指标,几乎全部按期完成。还要看到,我国经济向新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明显,突出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加快优化,消费引擎作用持续增加,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中小高科技企业群体崛起,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高。根据国内外经验,结构优化表现出色,远比GDP高一个半个百分点重要得多。

从韧性和潜力来看,我国经济的回旋余地和向上空间巨大。制造业最为典型。“中国制造”总体上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仅是“一叶”,更多的“枝叶”则是:我国有着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只要制造业企业能够开发生产出安全、高质量的产品,就不愁销路;我国每年大学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超过700万人,高素质人才队伍已成为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我国是世界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工业大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强国基础坚实;我国在拓展新兴市场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制造”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着诸多有利条件。

从历史比较来看,多年来,中国“硬着陆几乎不可避免”这类声音屡有所闻。结果中国不仅从容应对风险挑战,而且一步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未改变,厚实家底早已非昔日可比,外汇储备高达3万多亿美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100万亿元、年财政收入逾15万亿元。更丰盈的物质积累、更完善的市场体系、更可观的改革红利、更娴熟的宏观调控,“硬着陆”的逻辑从何而来?

观察中国经济切莫“一叶障目”。只有全面观察,自己与自己比、自己与别人比较,“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才能窥得经济全貌,从中引出对形势的正确判断。诚然,中国经济当下仍存在诸多问题,供给质量体系尚不完善,资本市场监管经验和能力缺乏,但问题恰恰是倒逼改革的动力。当前,我国正加快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相关政策措施正在中国掀起新经济浪潮,释放出巨大能量。

风物长宜放眼量。眼下,某些人只盯住问题,甚至搞“选择性失明”,可能包藏“唱空做多”的把戏,市场需要提高警惕和辨识能力。智者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市场,多个纬度观察,沉下心扎实做调研,透视那些足够让中国经济稳步健康增长的新动能,并从中洞见实现共赢的新机遇。(原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金里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