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运看高铁:硬实力中的软实力

来源:光明网
2016-02-06 15:22:12

【网络媒体走转改】

2月2日下午5点,吕军刚踏上了从北京西到郑州的G561次列车,带着媳妇一起回家过年。春运期间,吕军刚搭乘的京广高铁客运专线,每天安排开行动车组列车327对,日均运输能力达53.1万人。在2016年铁路春运的整体安排中,动车组列车占列车开行总量的60%,“高铁春运”已成为今年春运十分明显的特征。

数字背后展现的是中国高铁的“硬实力”。从20世纪90年代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到2015年底中国“四纵四横”高铁主骨架的基本建成,高铁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出行方式,推动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高铁的“硬实力”中也嵌套着中国制造的“软实力”。

严谨的工匠精神

中国高铁的快速和安全,不仅依靠强大的动力系统,也依赖中国自主创新的钢轨、无缝线路、无砟轨道和高速道岔等技术,以及每个环节的正常运行。就像汽车需要定期检修保养一样,高铁在运行5000公里或连续行驶48小时之后,就要进行一级修。

位于北京市西南的北京动车段,就是动车的“4S店”之一。这里的工作人员多是年轻小伙子,现行的高铁多在白天运行,晚上入库检修,他们便需要“昼伏夜出”。在6个人同时作业的情况下,完成一列车的全部检修需要4个小时。为了确保安全,每个检修动作都需要两人同时在场,并进行互相检查和电脑系统检测。所有的检修人员都配备一个带录像录音功能的手电筒,让高铁的任何一点儿细微调整都有据可查。

一级修车间主任李赫表示:“旅客们的行车安全是最重要的,这要求我们的工作必须严谨、专注,来不得一点儿马虎。”春节假期他们无法回家过年,却为了更多人能够跟家人团聚而变得更加繁忙。在这场春运大考中,北京动车段日上线动车组为127列,检修员们的工作量也比平时作业量多出了三分之一。

列车背后的“隐形人”

与之前的普速列车相比,高铁不再需要“一把榔头一盏灯”这样机械烦琐的检查,但一辆列车安全行驶的背后仍有许多乘客看不到的“隐形人”在忙碌着。列车从普速到高铁的变化,也对他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铁路局调度指挥大厅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铁路调度指挥枢纽,共有140个调度台,列车的正晚点与这里息息相关。在这里工作的调度员们平均每人要同时盯着8块屏幕,这些屏幕上呈现着列车行车线路、运行实时情况、供电情况、车站现场视频和自然天气状况等,他们根据屏幕上呈现的情况,及时判读列车运行风险,发布调度命令。北京铁路局高铁室主任程国强介绍,“高铁的调度工作对调度员的素质要求很高,需要调度员对信息进行准确判读,并在第一时间下达正确的调度命令。”张博是京沪高铁调度台的一名调度员,他45分钟便能默画出一张全国铁路营业站示意图,还可以背诵出全国4000多个车站并掌握各站所在省份、线路。他说:“心中有图,调度不慌,事半功倍。”

调度人员可以在恒温环境中工作,但还有一群人无论风吹雨打都要坚持上岗,他们就是上水工。春运期间,两个班组在24小时中要为7000多节车厢上水,每节车厢需要约1吨水。上水车间主任姜兆忠介绍,与普速列车相比,动车组的停靠时间缩短了一半,这意味着工人们需要争分夺秒地完成上水工作。他们在寒冬中为一节节车厢注满清水,给旅客回家的途中带来纯净和温暖。

创新驱动的示范效应

到2015年底,中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经超过1.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位居世界第一。借助高铁,中国人的生活半径和活动范围明显扩大和拓宽,直接拉动了沿线城市旅游、餐饮、商贸等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催生出“星期天工程师”“假日专家”等新职业,异地养老也正在变为现实。高铁带给中国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对于制造业发展来说,“中国高铁”还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

中国高铁是当今时代高新技术的集成,是铁路现代化和人类文明结晶的标志。它体现了我国科技创新的水平和实力,是装备制造业中两化融合的典型范例。同时,中国大力发展高速铁路,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高铁采用电力牵引,基本消除了油烟、粉尘和其他废气对环境的影响。以京广高铁上CRH380A(L)型高速动车组为例,它以时速300公里运行时,人均百公里能耗仅为3.64度。

“中国高铁”是中国制造的一张闪亮名片,它所代表的中国“硬实力”中,包含着工匠精神、优秀人才和创新示范效应等“软实力”,它也将进一步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助力中国制造2025全面启航。(张永群 任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