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无锡2月11日电(记者 刘梦阳)2016年春晚喜庆热闹的节目单里,一曲评弹广受好评,几声琵琶,珠落玉盘,将人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有这么一种说法,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弹“起源于苏州,发展于常熟,成熟于上海,兴旺于无锡”,于是,无锡被誉为“江南第一书码头”。如今,评弹艺术在无锡民间的发展情况如何呢?大年初三,中国日报网记者走访了无锡现今唯一一家民营书场“书码头”。
大年初三晚上七点半,书场陆陆续续坐满了等待开场的听众,记者问了一圈,这些听众大多不是本地人,基本上天南地北来自全国各地,店员介绍情况说:“我们这里一般晚上以游客居多,本地人喜欢来听下午场的说书。”
来自沈阳的董女士和吴先生专程来无锡旅游,慕名前来听评弹,“我都期待一整天了。评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之前只在电视上听过,这次专门来听现场版。门票很便宜,20多一张,还包含茶水点心,其实话说回来,对于我们这样真心想来感受的,多少钱的票价都无所谓。”董女士说。
来自上海的李先生一家是这儿的常客,李先生说:“无锡、苏州的评弹各具特色,这儿的演出质量不错,一般我们来无锡的话,时间允许都会来这儿听一场。”
演出开始后,听众们纷纷跟随着琵琶和三弦击节打拍,几曲经典弹词终了,便开始有人点唱,表演者与听众的互动甚是融洽。看到这样的场景,书场经营者陆晓平脸上总算露出了笑容。
“其实,像今天晚上这样的上座率并不多见。不瞒你说,自我2006年接手这个书场以来,我已前前后后投进去200多万,现在还没回本呢,目前每年也就是勉强维持个收支相抵。现在评弹的受众多是老年人,但老年人舍得花钱听书的不是很多,评弹市场价格上不去,你看我们下午场的定价,才4元钱……”
无锡成为“书码头”的历史可上溯到清朝初年。解放后,又达到了新的繁荣。在评弹鼎盛的七八十年代,无锡有上百个书场,全市每日听书的超过10万人次。“书码头”的前身是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和平书场”,在当时是可容纳200人的大书场。而现如今,除了一些社区会做些公益性的评弹演出场次外,大型民营书场,只有“书码头”一家。
年过半百的陆晓平15岁开始学评弹,工作后在当时的无锡县评弹团说了11年书,是团里的台柱子之一,经常去浙江、上海等地演出。他亲历了无锡评弹的“黄金时代”,今不如昔的落差,令他很是痛心。但出于对评弹艺术的热爱,他不忍就这样放弃传承“江南第一书码头”这块文化招牌:“我去年又续了十年的合约。新的一年开始了,我得调整一下经营模式,好好琢磨琢磨怎么让评弹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听,古老的文化艺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是可以历久弥新的。”(编辑:黄硕、蔡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