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播三十余载,我们为什么离不开春晚?

来源:央视网
2016-02-11 16:04:27

开播三十余载,春晚,无疑已成为全中国人在除夕夜最忠实的陪伴。20点,也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守候。春节联欢晚会,给了我们一个共同的美好记忆,也给了很多人梦想起航的舞台。

开播三十余载,我们为什么离不开春晚?

春晚现场

或许曾经年少的我们已经长大,已经记不清往昔春晚的具体模样。又或许随着各种媒体的快速发展,我们在除夕夜有了更多丰富的选择。但那些曾经的经典小品、相声、魔术、杂技、歌曲、明星,却历久弥新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我们都不会忘记,当几位主持人与电视机前的亿万兄弟姐妹一起聆听新年的钟声敲响,一起感受鞭炮声里辞旧迎新时的那份庄重与神圣。我们也不会忘记,当几位主持人在春晚期间不断播报着来自世界各地发来的贺信时,我们心里燃起的那份自豪与骄傲。        是的,当除夕夜全家人团圆在一起时,春晚是我们最忠实、最温暖的陪伴。当每个家庭、每个亲人脸上洋溢出最甜蜜笑容时,春晚也是最亲近的见证者与记录者。阖家团圆需要仪式感。春晚,正是塑造这份仪式感的重要力量。

开播三十余载,我们为什么离不开春晚?

春晚现场

有鲜肉、有大腕儿、也有三军仪仗队,猴年春晚确实做到了“看我72变”。这么多年,春晚不变的是一种情怀。        始于1983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如今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在逐渐演化为文化风俗集萃和社会文化盛事的同时,近年也遇到一个不小的尴尬,就是网友各种各样的“吐槽”,寻根溯源,众口难调是春晚永远躲不过的课题。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春晚。其实对于观众来讲,这么多年,虽然节目形式换了一番又一番,演员也换了一拨儿又一拨儿,但唯一不变的还是春晚情怀。         30多年前,人们会津津乐道马季、姜昆的相声,20多年前人们抱着电视机等待着冯巩牛群节目的重播。对于这种春晚记忆,不同年代的人心中有着不同的向往,而春晚正在培养下一代人的情怀。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近些年春晚中演员的年龄差异越来越大,上有70多岁仍风华正茂的歌唱家李谷一,有坚持连续31年登台从未间断的劳模冯巩,下有十几岁的童星TFBOYS。或许,十几年后,当00后长大成人,今天的小鲜肉就成了他们的春晚情怀。

春晚是许许多多的人努力的劳动成果,里面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汗水与不易。在这样一个喜庆和睦的新春佳节里,感谢他们的付出。

开播三十余载,我们为什么离不开春晚?

春晚后台

为了保障演职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央视春晚剧组专门设置了医疗站。图中穿军大衣的这位女演员彩排过程中生病了,来到春晚医疗站取药之后准备离开,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医疗站的医生们,一工作就是一整天。        冯巩86年就登台春晚,徐帆96年登台春晚,但这也没有让导演给他们开绿灯,本次春晚冯巩、徐帆的小品《快乐老爸》被修改60多次,白凯南更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师父(冯巩)对作品很斤斤计较,对每个字都要求很高,要求实在是太严了,对自己要求很严,对我们要求也特别严。

四海升平一家亲,三春辉映五州同,春晚是无数工作人员用辛勤的汗水向全世界讲述着中国好故事。

开播三十余载,我们为什么离不开春晚?

春晚现场

岁月的消融,风霜雨雪的扑打,抹不去人们浓浓的春晚情结,甚至有人说,除夕晚如果没有春晚,这个年真不知该怎么过,惶惑的心境溢于言表。       以“你我中国梦、全面建小康”为主题的猴年春晚,通过歌曲、舞蹈、小品、杂技、情景剧等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回顾建设小康的可喜成就,展现决胜小康的坚定信心,分享全面小康的美好愿景,表达了中华儿女欢庆团圆、共迎新春的喜悦之情,接地气、聚人气、鼓士气、兴喜气,充满了正能量。也让人们享受到普天同庆的欢乐,感受到美好明天的召唤。      听,那是新春钟声的敲响,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推开了猴年的时光闸门。春晚这道“年夜饭”令人回味,让人难忘今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