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角色与定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6-02-17 18:38:20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进入“平庸”和“新平庸”(2008年以后)状态,而中国经济却保持了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错配”现象,这在客观上放大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

比如,中国制造与世界制造“接轨”和“并行”取得了显著进展。同为“制造”,二者之间的战略相关性和互补性已具备了升级的条件,以高铁、核电和水电等为代表的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正在成为世界制造的新聚焦点。在高科技领域、农业领域、货币金融等领域,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特探索。伴随着中国制造走出去,中国资本走出去也开始提速。中国政府提出新一轮高水平开放之时,正是中国从投资净输入国转向投资净输出国之际。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2014年中国的对外投资规模应该在1400亿美元左右。这个数据高于中国利用外资的200亿美元,就是说2014年我国的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了,中国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是一种有影响力的“新常态”。

3、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战略定位

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新常态阶段后,一定会遭遇战略瓶颈。从对手的视角看,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战略定位不仅仅是一个“局”、一对矛盾,更是一种生态。中国要持更大的“大局观”,就是既要解决矛盾,也要保护生态。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中国在过去的30年中积极探索,使得“中国故事”能够写成,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但这不是前行的“资本”,而是前行的资格和自信。我们的定位仍应是学习者和参与者,不能认为自己已经站在了舞台的中央,已经是一个领导者。政府要把“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推到舞台中央,要围绕企业发展和品牌建设来参与和重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是评判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和地位的主导标准和主导逻辑。纵观过去几十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历程,政府和企业需要走出两个误区:一是自主创新误区。自主创新的本意很好,但是有些人把自主创新变成了自己创新,把开门创新变成了关门创新,把创新变成仅仅是实验室发明,而不是进入市场。自主创新不是实验室发明,而是一个商业概念,能不能在市场上推广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实验室搞出来的东西离创新还有很大的距离。二是自主品牌误区。一个企业创造自主品牌有多种途径,有的是自己独创,叫自创品牌;也有的去收购,像吉利收购沃尔沃,是收购品牌。但我们在宣传中,把自主品牌的道路局限在自创品牌,而不鼓励那种跨国收购,不鼓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成长。另外,不少人把“中国企业的自主品牌”变成了“中国自主品牌”,去掉了企业的概念,这样的一些错误都是偏离了全球价值链发展方向的。中国企业要实现国际化成长,提升竞争力,就一定要融入或者嵌入全球产业分工所形成的全球价值链当中去。没有这个过程,企业的竞争力就不可能有提升,也不可能参与到全球产业分工之中。

(范黎波 史洁慧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