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中国经济、人民币汇率和资本外流受到全球高度关注,加之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增加,投资者担忧情绪明显增多。多位美国专家认为,过去几个月中国经济基本面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尽管人民币汇改政策沟通不足增加了市场不确定性,但无需过度担忧资本外流。
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埃斯瓦尔·普拉萨德日前发文指出,近期中国股市、汇率动荡说明在缺乏更加广泛的市场化改革和机构改革的背景下,金融改革会带来更多波动。他指出,国有企业改革、开放服务业等实体经济层面的改革对于辅助金融市场和资本账户改革非常重要。
普拉萨德发布了一份有关人民币国际化前景的研究报告。报告中他列出了影响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五大因素:经济规模、宏观经济政策、资本账户开放、弹性汇率、金融市场发展,并逐一进行了分析。
普拉萨德认为一国的经济规模和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是决定储备货币地位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和全球货物贸易的11%。
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他认为拥有一国主权资产的投资者必须对该国维持较低通胀和可持续的公共债务的承诺有信心。中国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比一些主要储备货币国家更低,近些年来通胀也保持温和。
在资本账户开放方面,储备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便于交易,对资本流动没有限制。他认为,中国正在逐步和有选择性地放松对资本流入和流出的限制,未来管制将越来越小。
他说,中国已增强汇率弹性,尽管央行仍在干预外汇市场以保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稳定,但当资本账户更加开放后,汇率将变得越发难以管理。因而应允许储备货币自由交易,让市场决定其外部价值。
同时,一国必须拥有发展良好的金融市场,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广泛的以该国货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中国拥有相对狭小的国债和企业债市场,交易量比较低,股票市场较为动荡。
普拉萨德认为,除最后一项金融市场发展方面滞后,中国在其余四个指标方面表现不错,人民币已踏上成为储备货币的道路。他预计,未来三至五年中国资本账户可能会很大程度开放,人民币将在全球贸易和融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人民币计价和跨境交易方面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
对中国欠发达的金融市场,普拉萨德表示担忧,担心阻碍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交易中的地位上升。他表示,如果领导层对金融改革和其他市场化改革的承诺得到有效执行,同时谨慎应对经济转型的风险,人民币将会成为主要的储备货币。
前美国副助理财长、外交学会高级研究员布拉德·塞策日前在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举行的中国经济研讨会上说,中国政府去年采取的放宽财政政策、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信贷投放等政策对支撑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效果。
他认为,中国要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必须加大公共医疗和教育支出,加强社会安全网建设,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塞策表示,目前中国资本外流可控,中国拥有足够的外汇储备稳定市场,更值得关注的是风险因素:一是市场化改革停滞,或者说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但社会安全网配套建设没有跟上,导致改革不能提供足够需求推动经济转型;二是大幅增长的影子银行体系可能出现大额亏损,影响金融稳定。
美联储主席耶伦日前在美国国会作证时表示,目前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速不会出现大幅下滑,但人民币贬值加剧了市场对人民币汇率政策以及中国经济前景不确定性的担忧,并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波动,进而加剧了对全球经济前景的担忧。
文/新华社记者 高 攀
(新华社华盛顿2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