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媒走转改】“平遥中国年”十年记:让传统回家

作者:王子瑞 吕玮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6-02-23 19:56:34

“古今相合”

“越是外面来的客人,越想住咱山西的大炕。”53岁的高爱琴一个人经营者自家的客栈,晌午时间,店里只有几个喝茶的外地客。“刚过年那几天,这个点儿,我哪有时间顾得上和你说话呢。”

【网媒走转改】“平遥中国年”十年记:让传统回家

传说中客栈里拥有美好寓意的“龙凤床”。 中国青年网记者吕玮摄

这间拥有11间房的客栈里,每间房各有特色。平时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山西大院”里的“龙凤床”、“闺秀阁”、“大炕”等旧时摆设,在高爱琴的店里基本齐全。“尽量让客人感受到咱山西不一样的东西。”

高爱琴经营了三年,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过年的时候一年比一年人多。”37岁的刘昌杰也有同感,本就在县城经营着一家客栈,六年前他发现春节时游客增多的迹象,在家门用帐篷搭了一间三十平米左右的小吃店,专门在过年时卖家乡的小吃。

记者来到时,刘昌杰正在为客人炒当地最有名的小吃“平遥碗秃”,“还有靠姥姥、莜面鱼等地方特色小吃。”刘昌杰坦言,古城的开放,让他不想离开家出去赚钱养家了,“在家挺好的,最亲的人都在身边。”

【网媒走转改】“平遥中国年”十年记:让传统回家

正在爆炒“平遥碗秃”的本地人。 中国青年网记者 吕玮摄

和刘昌杰一样,52岁的雷伟也很重视家庭团圆。这个曾经走南闯北的生意人,自我评价是:“做过大生意的人”。曾经在平遥县城开过家具店,现经营一家客栈,年轻时经历过事业上的大风大浪,他很满意现在的状况。“首先是一家团圆,如果再有机会赚点钱,也算是锦上添花了。”

“在哪里都是生活,钱挣多少是个够呢,在外面多苦啊。那时候,一上火车,就开始想家,30岁就已经体会到孤独感。”回忆起自己外出闯荡的经历,他很笃定得不想让孩子们离家,邻县也不行。

因为对家庭的眷恋,老雷的经营理念是,让来客能在异地找到家的感觉。“就当锻炼身体了。”当了多年老板的他,目前是店里的清洁员,记者来到时,正在客房里拖地,“做人得万事想到人前,吃点亏没啥,应该有牺牲的意识,对家人不就是应该这样嘛。”

“来的客人都喜欢我,走时一定要和我合张影。”说到此,他的脸上徜徉起质朴的微笑,好像自己真的是古城一景。

【网媒走转改】“平遥中国年”十年记:让传统回家

正月十四晚夜色中的平遥云路民俗风情街。中国青年网记者 吕玮摄

“平遥云路民俗风情街”是平遥新开的酒吧一条街,风格与云南丽江古城颇为几分相似。这条街由明清老建筑改制而成,里面充斥着大大小小数十个演艺吧、各式酒吧、慢摇吧,倘佯行走其间,时刻能感受到古老与现代、中西方文化的冲撞。这里尤其到了晚上,风情更迷人,成了古城最热闹的风景。灯光妩媚,酒吧里播放着校园民谣、蓝调布鲁斯等乐曲,来这里的人们留恋驻足,来一杯美酒,邂逅一位异性,感受着这座古城千年的风情。

【网媒走转改】“平遥中国年”十年记:让传统回家

古朴咖啡店里的“现代话”。 中国青年网记者 吕玮摄

“你一定要走吗?可不可以休息一下,像我一样,偶尔发呆,偶尔耍赖,偶尔睡个懒觉,你一定要坚定地走吗,弄得大家都老了。”这句话写在一间外观古朴、内涵时尚的咖啡店里。店主是雷东毅,出生于1994年,在外奔波多年、干过几份工作后,一年前回到家乡。

他想让吸引年轻一代的更多元素留下来,又不想让纯现代的元素破坏古城的古香,将店面设计与传统的农耕文明结合起来,石磨台上放一把咖啡豆,盖上钢化玻璃,算得上是一张桌子,散落在店内四处。

坐在店里,沐浴着透过玻璃的阳光,看着外面人来人往人群背后的沉默古城,可以思考,也可以休憩。小雷说:“希望更多大城市的年轻人,能多一些时间留下来,爱上我的家乡。”

或许,这些就是这座古城能留存千年的谜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