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云南省科技厅获悉,目前,云南稻作的品种和技术在越南、老挝、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等广为使用,云南的两系杂交稻在国外推广面积已达100万亩。
对云南稻作走出国门,在东南亚、南亚多国倍受欢迎的原因,云南省稻作专家卢义宣表示,主要依靠三大“法宝”:一是云南稻作产量高,平均亩产高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稻作亩产;二是云南稻米味道好,其清香、弹牙的口感与当地人民喜欢的大米口味十分接近;三是云南稻作物理性状好,株高矮,抗倒能力强,而当地国家的稻作品种却普遍秆子高,易倒伏。
云南稻作走出国门,在东南亚、南亚多国倍受欢迎(吴学华 供图)
据云南省科技厅厅长龙江介绍,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使云南从开放的末梢变为开放的前沿,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云南稻作科技和产业正逐渐走出国门。云南稻作品种和技术已经在越南、老挝、缅甸、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家广为使用,先后有1000多人次的科技人员到南亚、东南亚国家进行稻作科技指导,进一步扩大了云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云南已在缅甸、老挝、越南、孟加拉国、柬埔寨等国合作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在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建立了品种展示基地。“云南稻作平均单产现在已达400公斤,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省科技厅厅长龙江说。
高级农艺师吴学华是云南金瑞种业有限公司东南亚软米杂交稻研究与开发中心副主任,刚从老挝回到昆明的他告诉中国日报记者,2014年,该公司到老挝乌多母赛省、缅甸曼德勒、仰光等地租地建设中心高产样板田,并派出科技人员长期驻扎当地,指导当地和该公司签约的老百姓按照公司要求规范种植稻谷。“2015年我们在老挝沙耶武里省租地12亩建设稻作小品种示范基地,租地40亩建设高产样板田,试种了十九个云南稻作品种,其中’云紫一号’、’大粒香’、“云香优一号’在当地受欢迎,老挝老百姓看到农田每亩增产一两百公斤,每亩增收六七百元人民币,都很开心。”吴学华说。
在缅甸曼德勒,云南金瑞种业有限公司与当地百姓签订协议只要他们按照公司的要求科学种植,该公司保证以每公斤2.2元人民币的收购价回购稻谷,而在此前,当地稻谷的收购价为每公斤1.4元至1.6元人民币。吴学华告诉中国日报记者,“缅甸土壤肥沃,原来的稻田亩产就比较高,每年十月播种,三个月后就可以收割稻谷,按照我们的要求规范种植后,和我公司签约的老百姓每亩可以增收三四百元”。
“我们在国外种植的大米在国内供不应求,消费者普遍反应大米口感好,经常一拉回来就卖断货。”吴学华说。“2016年我们将在老挝当地优选两三个云南稻作品种,请老挝农业部的专家进行评审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我们打算分步走,第一步,先在沙耶武里省的每个县都建设优选稻作的示范基地,逐渐扩大到老挝的各省。同时在老挝建设配套的农资服务部,销售云南稻作良种、化肥、农药、小型农机等。”
记者了解到,老挝沙耶武里省相关部门正在积极与云南金瑞种业有限公司沟通,希望该公司在该省投资建设一个精米加工厂,今年该公司的优质软米研究开发中心也将在该省挂牌。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政府计划推动建设云南优质稻作万亩基地,促进当地农业发展。
“种一次水稻可以多年收割。”这听起来像是梦想,但其实在云南已经成为现实。长雄野生稻起源于西非,拥有发达的地下茎,有较强的病虫害抗性,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陶大云与云南大学农学院研究员胡凤益,利用幼胚挽救的方式成功配置,并获得了RD23/长雄野生稻杂交种F1代,选育很多后代群体。同时,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的多年生性状,培育了一系列多年生品种。多年生水稻可以越冬,而大多数再生稻不能越冬。
“20年前我有一个梦,像种水果一样种水稻的梦,把水稻从一年生变成多年生,就像果树一样。”胡凤益说,目前,他们培育的多年生水稻已商业化推广5000亩,在普洱、孟连、景洪、勐海等地试验种植,有些品种多年生性强,一次播种可收割四五年;具有很好越冬能力,产量表现稳定。去年早稻亩产449.5千克,晚稻亩产450.2千克。“种植多年生水稻既减少了投入,又能起到很好的预防水土流失的作用,可谓一举几得” 云南省科协副主席戴陆园表示。
胡凤益说,在西双版纳等双季稻地方,这种多年生水稻一年可收割两次,而在单季稻地方,一年只能收割一次,种了多年生水稻后,只要不破坏地下茎,免耕,还可套种蔬菜、小麦等作物。多年生稻的稻米属于粳稻米,产量和一般的常规稻相当,每一季每亩可产500-600公斤,从第二个季节开始,生产环节和投入减少一半以上,表现在不需要购买种子、不需要育秧、不需要栽秧、不需要犁田耙田,不但简化生产,而且减少劳动力的投入,适应机械化操作,经济效益好。南亚东南亚大部分属热带稻区,一年两季,可以连作,未来计划通过国际合作和企业运作的方式到东南亚南亚国家进行推广多年生水稻,让更多的区域认识多年生水稻,让多年生水稻造福于更多的人。
云南省科技厅厅长龙江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云南稻作研究工作获得包括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行业专项、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支持项目30多项;省科技计划支持项目多达82项;发表科技论文200多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1项,其中以“楚粳28号”的选育及应用为代表,选育稻作新品种60多个。品种和技术累计应用面积5500万亩、增产超过20亿千克,直接经济效益超过60亿元。
关于作者:李映青,中国日报驻云南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