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十二五”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来源:中国日报
2016-03-01 16:26:15

中国日报北京3月1日电 我国农业科技进入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存”的新阶段;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为粮食生产“十二连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和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科技所取得的部分成绩。

“十二五”以来,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地方,充分调动全国科技界、企业界和社会各方面力量,超前谋划、系统布局、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与时俱进推进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实践创新,系统构建全国农业科技一盘棋的格局,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万马奔腾的支持农业科技发展、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

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据测算,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0年的52%提高到2015年的56%以上,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43%提高到48%,基本保持在每年近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国粮食作物平均单产由2010年的每亩331.7公斤增长到2015年的365.5公斤。奶牛良种覆盖率提高到60%左右,畜禽品种良种化、国产化比例逐年提升,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10年的52.3%提高到2015年的63%。

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科技部通过组织实施973、863、科技支撑等科技计划重点项目,主要科技创新指标跻身世界前列,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连续多年稳居第2位,被引次数农业学科从第8位升至第2位,共有175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家奖。水稻功能基因组继续保持全方位国际领先学术地位,动植物生物反应器领域实现重大进展,大型超高压食品加工技术打破国外技术装备垄断,森林重大病虫害松材线虫综合防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选育并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3100多个,累计推广15亿亩。200马力级拖拉机技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并进入产业化阶段,首次研制形成400马力重型拖拉机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建立并完善了水稻生物学、作物遗传改良等3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6家农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83家农口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领域共有85名科研人员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9个团队入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农业科技有力支撑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十二五”期间,科技部通过实施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13个粮食主产省,开展粮食丰产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五年累计增产粮食5600多万吨,增加效益1000多亿元。实施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自2013年启动到2015年,在河北、山东、天津、辽宁三省一市70余个县市区开展了示范区建设与技术集成示范,共建立核心区42个,面积达14.1万亩,示范区103个,面积达146.2万亩,示范推广总面积达1756.9万亩,总增粮33.6亿斤,增效24.63亿元。部署了干旱半干旱区节水农业技术与装备研究与示范,形成了干旱半干旱区节水综合技术体系,使旱坡地水土流失量减少70%。实施农业装备重点专项,构建了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开展农业智能生产与信息服务技术示范。启动了国家食品安全创新工程,建设国家食品安全科技样板基地。开展了山东、湖南、安徽等13省市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试点建设,实现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平台上移、服务下延、一网打天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科技部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达72.9万人,是2010年的5倍,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5.14万个,创业企业1.59万家,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站1.6万个,直接服务农户1250万户,受益农民6000万人,选派了一大批科技特派员到“三区”开展创新创业服务,涌现了一批像李保国、关慧明、张放等的优秀科技特派员。打造农村版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并在重庆、陕西、四川等20余地开展试点,为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创业企业搭建专业化服务平台。深入推进39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形成以大学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教科推一体化的大学农技服务体系。目前全国共批准建设24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覆盖了全国除港澳台以外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计划单列市,其中181个是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占总数的74%。园区引进培育的企业总数达6376家,年产值4827亿元,上缴税额为95.5亿元。批复了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城、河北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等8个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2015年11月,国务院批复设立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高新区序列。

科技扶贫大大提升了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从1986年起,原国家科委先后在大别山区、井冈山区、陕北等地区开展科技扶贫,创造出“大别山之路”、“太行山道路”、“陕北合力扶贫”等科技扶贫经验。“十二五”时期,科技部开展产业扶贫和创业式扶贫,特别是人才扶贫,选派科技特派员等到贫困地区开展创新创业服务,逐步实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自1980年代开始共选派科技扶贫团28届,累计477人次,2015年又启动了向重点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的工作,加强人才支持,以项目为牵引,加强贫困县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认真履行秦巴片区组长单位职责,组织开展“秦巴山片区科技创业扶贫专题调研”,加强“一县一品”特色产业发展,与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共同协调好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规划纲要落实。通过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支持中西部选派和培训农村科技人员,自2014年启动以来,中央财政支出5.4亿元,累计向1268个“三区”县选派了近4万人次科技人员,培训了5000多名科技人员。

农业科技不断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科技部全面展开与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重点国别的政府间合作以及与盖茨基金会、UNDP等的非政府组织间合作。与美国农业部签署农业旗舰项目议定书及9份附件,召开了中美农业科技合作联合工作组会议5次,共建立联合研究中心4个,科技部共支持了20个中美农业科技合作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与盖茨基金会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联合主办2015年创新大挑战年会,共同发起“大挑战2015•青年科学家50人”计划,启动实施19个资助项目,总经费约5.4亿元人民币。与埃塞俄比亚农业部签订《关于中埃国际科技特派员创业园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启动实施新丝绸之路创新品牌行,批复宁夏牵头建设中阿技术转移中心。

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部认真贯彻国发64号文件精神,组织凝练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按照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的要求,组织编制实施方案和指南,解决资源配置“碎片化”和创新效率不高的问题,最终实现从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为畅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转化的渠道,会同教育部建设了39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会同农业部建立了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建立了种业科技成果托管中心。积极推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实施,重点发布技术成熟度好、推广价值大、市场需求迫切的技术成果包。开展36个农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面向2016年和“十三五”时期,科技部将按布局实施一批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和工程,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孵化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加大基层科技工作力度,实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打造农业农村领域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推动农村创新创业,深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坚持不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实施科技扶贫行动,依靠科技创新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