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只大丰麋鹿携带GPS放归洞庭湖

来源:中国日报
2016-03-03 19:38:47

中国日报3月3日电 3日,由国家林业局、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6年“3月3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宣传活动暨麋鹿引种放归洞庭湖仪式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希望以此为契机,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共同维护生物多样性。

这18只野放的麋鹿,携带GPS卫星追踪系统,也携带着把鹿群讯息传递给人类的重大使命。科学家们将根据传回的信息,追踪、研究这一源于中国、流落海外又回归故土的珍稀物种在回到“云梦泽”的古老家园后的野化足迹,积累相关科学数据。

这一物种,跟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物种一样,有太多的未解之谜尚未展开,尤其是在环境急剧变化的当下,它们能否适应、如何适应野外的生存,将随着GPS传递的信息进入科学研究的视野。而洞庭湖,这一片追随四季更替而水涨水落的庞大区域,给这一依赖湿地生存的游泳健将带来了怎样的生存空间,也将在流动的GPS信号当中找到答案。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在主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对野生动物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对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提出了具体的方向,野生动物保护迎来了前所未有良好机遇。

他指出,麋鹿重返自然,是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野生动物保护取得重要成效的标志之一,也体现了湖南省委、省政府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视和支持。

湖南省林业厅厅长邓三龙在致辞中指出,湖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先后制订颁布了一系列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建立了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体的野外保护体系,大力实施濒危物种拯救繁育及放归自然,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切实加大巡护值守和执法力度,有力地提高了社会公众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有效地维护了生物多样性。洞庭湖区麋鹿种群的快速增长,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他说,1998年随长江流域大水冲入洞庭湖的数头麋鹿,在此得到有效保护,现已发展到100头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没有人工干预的野生麋鹿种群。这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绿色湖南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丰硕成果,是洞庭湖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的重要见证,是人民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明显提高的明显标志,得到了境内外生态保护组织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和称赞。

邓三龙表示,湖南将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科研检测、巡护执法、栖息地保护、种群改良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对麋鹿的保护工作。

卫星追踪与野生动物保护“大数据”

2012年10月11日,大熊猫淘淘从四川卧龙启程,前往放归地雅安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放归之前,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给淘淘体内注入了液体芯片,并戴上了GPS定位项圈。在GPS定位项圈上有个自动脱落装置,几个月之后这个项圈会自动脱落,不影响淘淘的生长发育。

淘淘回归野外之后,研究人员根据GPS定位项圈发回的数据进行不定期的实地跟踪监测。七个月后,研究中心向媒体公布,淘淘已能适应野外生存,可以和野生大熊猫正常接触交流。而在淘淘之前,也是根据GPS定位项圈传回的消息,第一只野外放归的圈养大熊猫祥祥,因为闯入别的大熊猫领地,遭遇打斗致死。

科学家们认为,只有让大熊猫回归野外,才能够真正摆脱濒危境地。因此在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圈养大熊猫沿着淘淘的足迹,回归自然家园,期冀实现大熊猫个体放归、种群放归,繁殖野生种群。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卫星跟踪将扮演关键的角色,为野放研究传递最鲜活的动态信息。

事实上,对于任何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研究和保护而言,借助科技手段和大数据进行物种的追踪与分析,格外重要。过去,动物学家依靠步行追踪野生动物,非常艰苦,对于季节性迁徙的鸟类而言,这甚至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时至今日,卫星跟踪已被广泛应用在熊猫、鲸、雪豹、大象等众多野生生物身上,并且不受时间、地点、气候、地理环境等限制,无论被跟踪的动物生活环境多么险峻,行为多么隐蔽,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对于“神出鬼没”的麋鹿而言亦是如此,通过卫星跟踪麋鹿在洞庭湖的活动规律,了解它们回归野外之后的环境适应力,如何随洞庭湖的水涨水落适应性地繁衍栖息,如何与野生种群进行交流,这一切,不仅对麋鹿的野放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洞庭湖作为大型通江湖泊、作为湿地、也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而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