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书写“中国样本”

作者:蔡恩泽
2016-03-10 16:58:40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又一次作出“精准扶贫”的指示。人们记忆犹新,“精准扶贫”是总书记两年多前在考察湘西一个叫十八洞的偏僻村庄时第一次提出来的。而今,十八洞村已脱贫,可还有许多贫困村“嗷嗷待哺”,十三五规划脱贫攻坚战沉甸甸地挂在总书记的心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太行山区的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到大雪封山的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再到井冈山深处的江西茅坪乡神山村,习近平总书记走村串户,揭锅盖,看米缸,撩被褥,访贫问苦,28次国内考察,一半以上都涉及扶贫开发。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党和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其生成的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根本原则,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精准扶贫思想中,精准化理念是核心要义,分批分类操作是基础策略,全民脱贫目标是战略重点。

  两年多来,“精准扶贫”从总书记的号召转化为全党的统一行动,要让7000万贫困人口在2020年前全部脱贫,贫困地区的各级领导干部都立下军令状,好干部到扶贫攻坚一线经受磨练,有的甚至为扶贫工作殉职。3月8日四川乐山官员勘察扶贫项目遇塌方,一行7人身亡,令人悲痛惋惜,但也更坚定了我们扶贫的决心,摆脱贫困,才能对得起牺牲的干部们。

  2011年中国扶贫开发白皮书披露,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先后制定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减贫规划,使扶贫减贫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推动了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自1986年起,三十年间,中央扶贫政策几经调整,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区域性扶贫”到瞄准贫困县、“整村推进”,再到“扶贫入户”……“精准”成为当下的最新方向标。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说:“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同时,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是“点穴”式扶贫,讲求精准施策,而不是大轰大嗡,喊口号走过场;是清清楚楚一本账,而不是稀里糊涂蒙头过日子;是实实在在的全面脱贫致富,而不是制造盆景,制造虚假繁荣。

  精准扶贫正在成为国家意志。国家多部委近期纷纷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各自领域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号角。财政部:中央财政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教育部: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农业部:特色农业实现长效脱贫;环保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信部:互联网+扶贫,建信息高速公路;交通部:创新发展“特色致富路”;科技部:促进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转化应用。精准扶贫正渗透到每一个工作部门。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懈努力,中国已经使6亿多人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但是,按照规定,年人均纯收入收入2800元以下的属于贫困人口,我国仍有7000多万人没有脱贫。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是扶贫老大难。距2020年还有不到4年时间,任务非常艰巨。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比较多,这也成了西方社会唱空中国经济的一根“小辫子”。但中华民族一向以不畏艰难险阻著称于世,我们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我们同样能搬掉7000万贫困人口这座大山,送走“穷神”,朝着共同富裕的中国梦前进。

  我们坚信,通过党的领导,通过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全社会的动员,在全世界一定能够做出一个成功的“中国样本”。(蔡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