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健康成长担起责任才能托起明天的希望——各界热议如何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未成年人发展要求

作者:巩帅 李文亚 来源:未来网
2016-03-14 11:12:41

未来网北京3月14日电(记者 巩帅李文亚)“邓飞老师,留守儿童如何得到全面的父爱和母爱呢?”一位来自上海的小记者问道。

著名儿童公益人邓飞思索片刻后说,“留守孩子得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这个确实很难。如果父母在家乡,得不到收入就无法供养他们,一般都是爸爸还有很多妈妈离开了家,甚至一起离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帮助这些孩子的重要原因。”

为孩子健康成长担起责任才能托起明天的希望——各界热议如何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未成年人发展要求

这是3月12日下午在未来网举办的“阳光行动——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两会代表委员面对面活动现场的一段对话。

邓飞给出的是一个有些沉重的答案。“其实很想告诉小朋友,那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又何尝不想念他们的孩子?”邓飞表情凝重,言语间也透出无奈。在邓飞看来,留守儿童的难,指责哪一方似乎都欠公平。一味地埋怨和追责,并不能改变现状,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携手为留守儿童做点事。

邓飞补充道,“不要以为那些小朋友跟我们没有关系,是因为未来10年他们要和我们在一起的。如果他们心里面有怨恨,会滋生暴力的做法,以后跟我们相处的就是社会暴力。我们是彼此相连的,我们是命运共同体,所以要关心他们。”

听后,提问的小记者陷入了沉思,在场的所有嘉宾不住地点头。

未来网记者注意到,像邓飞这样躬耕在孩子慈善领域的公益人不少,他们正在用爱心照亮孩子们的生活。邓飞说:“社会有你、有我,也有他,有来自各界的关怀,支持着一个又一个家庭。”

孩子健康成长是大家的期望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但现实是,健康成长并不容易。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羚锐集团董事长熊维政专门调研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现状。熊维政说,孩子现在的作业特别多,有些孩子还经常参加别的学习,例如弹钢琴等,这个导向非常不好。特别是小孩子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有的早晨5、6点起来了,一直到晚上11、12点还做作业,过重的学习压力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为孩子健康成长担起责任才能托起明天的希望——各界热议如何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未成年人发展要求

“我去的很多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戴上了眼镜。”熊维政看了看在座的小学生说,“看来这十多个孩子的学业负担还相对较轻。”

话音刚落,坐在他身旁的小学四年级学生王笑妍立刻站起来反驳:“叔叔,您知道我的书包有多重吗?”王笑妍重复地喊道:“14斤呀!14斤呀!”

一问一答引来全场笑声,但全国人大代表何学彬却眉头深锁。

何学彬直言,现在小学、幼儿园的教学出了问题,班级里有几个没戴眼镜的?座谈会现场,主持人询问一个10周岁上四年级的戴眼镜小朋友,“你是几岁开始戴的?”

“一年级。”孩子回答。

“怎么戴这么早?是不是玩游戏?”主持人问。

孩子很委屈地回答“没有玩游戏,也没上过什么补习班,一年级作业很多,每天要做到很晚,就近视了。”

孩子课业负担重,缺乏锻炼,是目前教育出现的重大问题。

“孩子们的体育锻炼真过关了吗?很多中小学生都成了亚健康人群,小小的孩子背着几十斤重的书包,沉甸甸的,他们正在成长阶段。”何学彬激动地说。一个孩子从早上不到八点就在学校早读了,直到天黑才回家,这么繁重的学习,怎么锻炼身体?

“不能说学习好了就什么都好了,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培养他的智力发展,还要进行德育培养,必须把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美德贯彻在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学当中。”

在校内,繁重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在场的人大代表齐声呼吁,“为孩子减负”。而在校外,互联网深度介入我们的生活,迎面而来的,除了便利,也带来了网络安全问题。

提起青少年网络保护,曾做过多年未成年人法治报道的知名博主“策马入林”认为,现在政府不遗余力地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但光靠政府是不够的,应该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像北京“妈妈陪审团”一样,大家也可以发起类似“网络文化评议会”的组织,邀请社会各界代表依法依德对低俗、暴力、欺诈等不健康网络内容进行评议并谴责,举起监督武器,参与社会治理,促进网络清朗,保护孩子成长。

关爱孩子是全社会的责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写进今年的“两高”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在工作报告中提到,“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权益。”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也明确指出,“严惩侵犯妇女儿童权益犯罪。加大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力度,健全反家暴联动机制,对妇女儿童遭受的暴力、虐待、性侵害行为,坚决依法严惩。依法惩治校园暴力,维护校园安全。”

孩子就是希望,孩子就是未来。对于家庭,对于国家皆如此。

全国人大代表李红梅在当天的活动中表示,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孩子如果能健康的成长也是我们所期望的,将来他们的一切会决定我们国家的一切。

公益人邓飞在回答上述小记者的提问时,用“命运共同体”来形容孩子和社会的关系,这与李红梅代表的观点不谋而合。

“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包含了“你的苦难亦是我的苦难”的大爱,也隐喻着“你的不幸牵动社会的心”的担当。

在一次公益活动中,邓飞发现那里的学校宿舍阴暗潮湿,同学们一身的皮肤病,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更令人揪心的是,在学生当中,很多父母得了其他的职业病,或者是失踪了。在湖南的一个县里面就发现1300个单亲的孩子,爸爸或者妈妈去世了,单亲的孤儿、半孤儿,不鲜见。

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他联系了当地政府、企业,三方合力,为孩子筹款提供免费午餐,并为他们办理了保险,给他们找到了“救命钱”;又找到公司,装上太阳能的淋浴设备,接入互联网,邀请北京的老师远程为他们讲课,邀请律师,增加孩子们的法律知识……

在帮扶中,公益组织牵头,各方联动。政府、企业、学校,形成合力。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方,那就是孩子的父母。

据邓飞讲述,在活动中发现,即便外界再怎么帮助孩子,如果不能帮助他们的父母回家,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按照这个思路,又发起一个行动,把游客带到乡村里面去,一个旅游,一个农产品,让爸爸回家。通过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让他们回归正常的生活。

关爱青少年,是全社会的责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表示,我们要把未来的小树苗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材,他们未来可能成为教师,成为人大代表,总之都会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但这需要全社会做出努力。

当天与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潘成英,说着一口浓重的四川话,身着一身漂亮的民族服装,胸前挂着鲜艳的代表证,在当天的活动中显得格外“靓丽”。她来自大凉山地区,谈起那里的孩子,几度哽咽。

“午饭时间,教室里一个男孩从口袋里掏出两个洋芋,撕掉皮啃起来。在他身后的女孩情况要好一点,一饭盒米饭。但另一名男孩则直愣愣盯着书桌,他没有食物可以充饥,只能饿着肚子。幼儿园没有条件建食堂,孩子们只能吃从家带来的冷饭,或者不吃午饭。”

对那里的孩子来说,有幼儿园可上,已经是幸运,吃上一顿热乎的午餐,那是奢侈。

这样的情况牵动着公益人士的心,他们奔走呼号,为这里的孩子健康成长而努力。潘成英十分感谢他们,替孩子感谢这些好心人。活动现场,她眼睛带着湿润,向热心的公益人郑重地说了声“谢谢”。

校园暴力是孩子“成长的烦恼”

成长,总会有烦恼。全社会要关爱的不仅是孩子们的生存状况,还要格外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近段时间以来,青少年的暴力事件屡见报端,校园暴力、恶性犯罪已经成为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全国人大代表李红梅在“未来网·阳光行动: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安全成长成才担起责任”的签字版上,郑重写下了“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安全得到重视”。

在李红梅看来,安全,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要义,她呼吁社会各方给予关注。

她说,“校园暴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我们也要用全力去保护他们。引导着他们向上向善,给孩子们提供安全的环境,无忧无虑地学习。”

儿童问题专家、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卜卫谈到,网络视频有很多是关于校园暴力的事情,可能一群孩子欺负一个孩子,殴打、辱骂,把受辱的视频传到网上,这都是非常严重的事件,媒体曝出来的青少年暴力是冰山一角。

调研中发现,基本上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都遭受过各种各样的暴力,包括精神暴力、校园欺凌。

“暴力不只是谁打了谁或谁骂了谁这么简单,消除暴力要从青少年开始,要阻断暴力的代际循环。”卜卫对目前青少年暴力事件表示担忧。“如果青少年对暴力行为认识不清,蔓延为自然现象,成为可接受的社会行为习惯,这非常恐怖。不仅在校园,更是在社会中培养了暴力因子,有可能会成为年轻一代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无法建立和谐平等的社会。”

其实,针对青少年暴力问题,国家有许多法律可用,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就有专门的条款处理这些问题。近年来,也在倡导家庭高于校园干预的模式。

卜卫说,“要有家庭支持项目,让家长认识到什么是暴力,家长要尊重每一个儿童的身体完整性,身体尊严,不可以随意打骂孩子,当孩子在学校,或者社区受欺负的时候,你要辨认什么样的行为对孩子是不利的。”

法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校园暴力形势蔓延的情况下,如何扼制其发展,成为委员代表思考的议题。

全国人大代表何学彬认为,消除校园暴力,要加强法制建设。从小学起,用法制进课堂,模拟法庭,等方式加强法制观念的建设,让施暴的学生知道他的行为是犯法的,违法犯罪,要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

全国人大代表曹晶则提出加强校园法制教育,他同时建议开展应急自救、互救培训。曹晶说,“国家实施全面依法治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小就要学法,懂法守法,这是今后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最重要的前提。”

“媒体报道过5个孩子去河边玩耍,1人落水了,其余都去救,结果救人者也发生了危险。也有的小朋友,发现同伴有危险了,吓得不敢吭声,跟谁都不说,这就是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能。”曹晶举例说道。

“特别是面对校园暴力,有人对你施暴的时候,能不能采取我们教他的办法避免,或者减少侵害,如果发生突发危险了,或者在校园里发生一些其他紧急的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自救,或者互救,这个能力非常重要,在校园里要开展类似这样的技能培训。”

当前,校园的法制教育的现状效果不是很理想。“小学阶段的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班会课,或者思想品德课,一周一次,主要是班主任老师,通常也是兼任的中队的辅导员来给大家上思想品德课,把班级过去一周的表现,整个情况进行总结,在有些时候,可能老师觉得没什么说的,可能会安排一些文化课的学习,这个情况也是存在的,甚至有时干脆就让学生写作业。” 曹晶说。

“另外,小学的校园里没有专门的法制专业课老师,在思想品质教育的时候是结合文化课中道德的内容要求对孩子进行教育,这对孩子未来的教育衔接不够紧密。”曹晶建议,应该有更多的法律专业人士进入到校园开展法制教育,起码得有像大队辅导员这样水平的老师,每周保证给每个班上一节有质量的法制教育课,认真准备,选一些适合的内容,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年龄段特点,传授这个年龄段应该具备的法律基础知识。

法制课进校园,要让孩子们学法,懂法。宏观层面,对国家和青少年事业来说,工作的法制化和制度化,势在必行。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称,全社会都在关爱儿童,但不能光靠爱心和热心,需要上升到法律和制度的层面才能保障下来。比如关于《儿童福利法》,我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至今没有立法,现实是我们需要这样的法律出台。比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的内容跟很多部门都有关系,如果执行的不好,有没有可能对其追责。法律方面制度方面需要及时健全。

今年两会,《慈善法》审议是重要工作之一,也引起了大众聚焦。这也将是一部与孩子紧密相关的法律,尤其是处在困境的孩子们。邓飞表示,《慈善法(草案)》虽然还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但其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它将进一步解决慈善组织注册难和募捐合法性的问题。

近年来,公益组织日渐成为解决困难儿童实际困难的重要力量。但公益组织的生存、运营也在蓬勃发展中也遇到了新问题。《慈善法》则对此类问题进行了规范。

“公益等于慈善等于免费”,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逻辑顺序。如果某些公益项目需要收费,一定会遭到质疑,最常听到的反问是:“你们不是公益活动吗?怎么还收费?”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接受未来网(微信公共号lovek618)记者采访时表示,公益与盈利其实不是对立的。以现代慈善为基本特征的公益,最为重要的产出就是社会服务,现在又发展到社会企业,从事社会服务本身就是一个较大的产业,这样的产业怎么会没有盈利呢?

王振耀补充说,“公益盈利主要的目的是保持其可持续性,并不是为了参与者的私人利益,因而其资产和盈利主要用于再发展公益事业。当然,工作人员的报酬是一定要保证的。”

所有投身于公益事业的人都心怀一颗强烈的爱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但从实践来看,公益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行业,仅有爱心,还远远不够。

《慈善法》等一系列法律将解开长期存在于公益救助事业中的矛盾,法制化,是永续发展的保障。

用“打虎拍蝇”的力度切实保护孩子

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靠发展解决。无论是留守儿童问题,还是现存的各类教育问题,归根结底,还要靠社会进步来填补当下的空缺。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任、未来网总裁何成锋表示,儿童成长的过程需要阳光的普照。党和政府社会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留守儿童问题说到最后是贫穷问题。我们要同步实现小康,补齐短板,但要注重小康的质量。很多富裕的国家也有青少年问题,光富裕还不够,还需要我们把孩子健康成长问题解决好,这样才是高质量的小康社会。

何成锋指出,在国家层面的保护是首要的,要有一种强制性的保护。当前,党中央“打虎拍蝇”的力度很大,希望拿出这样的力度来保护我们的孩子,要有这样的力度,才真管用。

第二,法律层面的问题。我们现在国家关于孩子的法律有一些,但是硬法不硬,比较软,执行的主体也不够清晰,职责也不那么明确,执法的力度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怎么保护孩子们的隐私,保护孩子们的成长,其实是需要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保护法”,希望这样的法律尽快出台。

第三,家庭层面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家风的问题,孩子的教育从家庭开始,家风是要传承给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打基础很重要,所以也搞家风的建设。

第四,社会方面的问题。要形成很好的保护孩子成长的良好氛围,这个氛围对人的影响很大。

何成锋强调,“重要的是行动,说一万遍不如做一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永久的课程,全社会共同支持这项事业,携起手来,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安全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参加“阳光行动”座谈会的人大代表、公益人士、专家学者共同发出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