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话两会】准确界定政府行为边界,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作者:张照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3-14 14:16:54

【专家学者话两会】准确界定政府行为边界,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结构侧改革,是2016年中央1号文件的明确部署,也是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任务和目标广泛,既包括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还包括消化农产品库存、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和产业融合,涉及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要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和行为边界,把握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才能真正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切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前提。在市场经济中,农产品供给的承担者是各类经营主体,包括传统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要依靠这些农业经营主体来完成。政府则主要是健全要素市场、产品市场,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从“改革”而言,则更多是指政府行为,这就需要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准确界定政府行为边界,切不可越厨代庖。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村资源要素市场。提高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益,必须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土地和资金是影响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中,一方面要加快土地确权颁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促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社、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扶贫资金互助会等各类小微金融组织发展,利用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切实解决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资金制约,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产品价格是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引导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风向标。充分发挥市场价格的导向作用,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供需衔接的核心。目前,尽管大部分鲜活农产品价格已经放开,我国仍然通过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对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价格进行调控。尽管上述两项政策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带来农业供需结构失衡、财政负担居高不下等问题。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加快推进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解决当前粮食库存高企和进口连年增加困境,实现农业供给和需求的有效衔接。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当前我国农业之所以在连年增产的背景下进口快速增长,除了供给和需求结构不对称外,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弱则是根本原因。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育相对不足是我国农业生产成本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农业生产中的分工分业,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实现作业环节的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强化市场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水平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质量标准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到位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品质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标准,要让产品优质优价,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提高质量和品质水平。同时强化市场执法力度,加大对恶性竞争和假冒伪劣产品实行严厉处罚,净化市场,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张照新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