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新乡贤”也需下功夫
何浩民:要真正让“能人”乐意“告老还乡”,就应该“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农村基层“能人”吸纳机制,形成“回乡光荣”的社会舆论氛围,激励“能人”到农村发挥作用、施展才能;另一方面,所谓“最是乡音解乡愁”,要通过亲情、友情、乡情留人,让“能人”们能够在农村找到归属感,提高他们回到农村、留在农村、建设农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吉彦霖:发展新乡贤文化,一方面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实现宝贵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还需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让文化为“新乡贤”反哺农村作强有力的支撑,做到“血肉丰满”。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孝悌文化、节庆文化、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或是迫于生活、工作压力,或是因为人情冷漠,或是对于本土文化不自信,道德诚信缺失、崇洋媚外重洋节、追逐外国品牌、农村“失根”等现象层出不穷。我们不得不反思,只有重塑传统文化自信,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才能让中国这艘“巨轮”在世界“海洋”中行稳致远,才能让中华文化之根在世界“大地”上“生根发芽、遍地开花”。
新乡贤文化同样适用于年轻干部
杨鹍鹏:新乡贤文化鼓励干部、知识分子“告老还乡”,以曾经在工作生活中积攒的能量,在基层的广袤天地里再次绽放。同样的,在笔者看来,年轻干部也需要这样的“还乡”,众所周知,基层一线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是诸多政策实施的前沿阵地,要把复杂困难的问题处理好,需要“前人”的经验教训“点灯”,也需要年轻干部的亲身实践,二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所以,在年轻干部的成长过程中,加入“乡贤”文化,鼓励更多的年轻干部“回乡”汲取养分,在当下而言,符合基层发展大计,也对干部成长有利。
如何使“新乡贤”能量最大化?
彭小曼:涵养“新乡贤文化”一方面要更新乡村治理理念,在继承传统乡贤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所发挥的惠泽百姓、传承文明的作用同时,也应抛弃以往的等级观念,为“今贤”“新贤”们搭建平台,鼓励他们共同发力致力于乡村建设。另一方面要注重“新乡贤文化”落实,倡导制度先行,为“新乡贤文化”从理念走进现实夯实根基。
李华明:发展乡贤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始终把它放到全局发展的大局中来思考、来谋划,引领方向,搭建平台,加大投入,强化考核,同时注重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真正把一批热心公益、挚爱乡贤文化的人士凝聚起来,以研究会为平台,不计名利、无怨无悔,为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奉献心血和力量。
杨江:重视乡贤文化,挖掘和丰富好乡贤精神内涵。发挥好乡贤作用,挖掘和丰富乡贤精神内涵是基础。要挖掘好乡贤背后所隐涵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传颂好“古贤”,挖掘好“今贤”,培养好“新贤”,让乡贤文化历久弥新,焕发时代光芒。
同时,要创新乡贤精神文化宣传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语言来弘扬乡贤时代精神,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营造一个人人学习乡贤、人人争当乡贤的良好氛围,让见贤思齐蔚然成风。
孙田凯:“新乡贤”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乡”,要接得了地气。退休干部发挥余热回乡发展农村,就要始终以农民所需为根本,以农业现代化为前提,以农村全面脱贫为目标,充分调动农民干事创业积极性,放下“官架子”,拿起“铁锄头”,深入农民之中,常怀爱乡之心,恪尽干部之责,真正将“新乡贤”作用发挥出来。
卢珏君:新乡贤一方面扎根本土,对乡村情况比较了解;另一方面新乡贤具有新知识、新眼界,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有一定把握。当前,我国农业资源开发过度,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正渐行渐远,在乡村传统秩序受到冲击、传统社会纽带越来越松弛的情况下,如何让乡土社会更好发展,如何在乡村与现代间架起桥梁,新乡贤是上述作用的关键人物。首先发挥好新乡贤的“模范”作用。乡贤因为自己的知识与人格修养在当地有很大的威望、得到大多数百姓的尊敬。因此我们发挥好榜样的力量去引领、鼓励、激励当地乡民行为有度、价值高尚、操守有范。其次发挥好新乡贤“新眼界”作用。乡贤多数在城市与大学生活、深造,眼界比较宽广、知识渊博、接触的新事物较多。因此利用好他们的“新眼界”,有他们参与辅助村两委工作,能更好地开展群众工作、能更好的架起乡村与现代都市的桥梁、能更好的带领乡村致富。最后,发挥好新乡贤“好人脉”的作用。通过乡贤的人脉优势,引进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到村投资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助力乡村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