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世界工厂”迈步升级版(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东莞调研行)

作者:杜若原、贺林平 来源:人民日报
2016-03-23 16:26:50

开栏的话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成为主题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制造业成本上升的双重冲击,东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危中寻机、积极作为,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果,对我国经济下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样本意义。

本报今起开设“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东莞调研行”专栏,报道东莞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力求对其他地区有所启示。

本报东莞3月21日电 (记者杜若原、贺林平)广东东莞市南城区众利路84号,一年前手机巨头诺基亚从这里撤离;随后投资数亿的聚大电商产业园拔地而起,短短半年多进驻企业80多家,繁荣忙碌更胜以往……低端制造和新业态的“一出一进”之间,升级版的“世界工厂”初露端倪。

2015年,东莞经济总量一举突破千亿美元,增速高达8%。稳增长站稳脚跟的同时,调结构更强化了内功,转方式也初见实效。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47%、36%;传统制造业则从2010年的22.9%下降到18.8%。

东莞曾以外向型经济和加工制造获得多年飞速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国外市场低迷的“双重挤压”下,东莞长期积累的深层矛盾逐渐显露,当年857家外企关停外迁,经济增速2012年“断崖式”跌至6.1%,“倒闭潮”“撤资潮”的传闻一时甚嚣尘上。

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2013年开始,东莞市政府每年的“一号文件”都聚焦实体经济发展,用一记记重拳回答质疑,稳定大局。随着政策效力显现,东莞关停外迁外企逐年减少,增长回暖,智能手机、电子元器件以及服装、鞋帽等产量仍居全国乃至全球前列。同时,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各项举措持续释放新“红利”,截至2015年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突破70万户,比2012年增长31.8%,其中日均新登记企业146户,占全国1.22%。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从更长的时间跨度观察,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有“生”有“死”实属正常。记者走访东莞多个镇街发现,当地虽有一些企业撤离,但它们腾出的空间很快被更有竞争力的企业、更新颖的产业模式占据,无论是从规模还是质量来看,健康的“新陈代谢”正在发生。

稳增长之策,即是转型升级长远之举。“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促转型并重,突出向优势企业要竞争力,向科技创新要驱动力,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东莞市委市政府心齐志坚。

注重存量提升,东莞用“机器换人”提升传统制造的技术质量水平。目前,东莞已申报“机器换人”扶持项目1262个,改造完成后预计减少用工4万多人,企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65.25%。

力推动力切换,东莞每年安排20亿元“科技东莞”和10亿元“人才东莞”资金,打造以松山湖高新区为龙头、以大学创新城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将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2015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86家,累计有效发明专利和PCT国际专利均居广东地级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