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2-25日,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在中国海南博鳌召开。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博鳌亚洲论坛已经迎来了第十五个年头,本次年会的主题是“亚洲新未来:新活力与新愿景”。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召开面临着深刻的国际背景: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多年,其消极影响至今仍然存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发达国家整体经济低迷、复苏缓慢,继续稳定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能力受限;占世界经济总量40%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面临出口下滑、债务规模扩大、经济增长压力增大等不利局面。另一方面,亚洲经济增速仍然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仍是全球最有活力的地区,而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6.9%,仍然是亚洲和全球经济的积极驱动者。在此背景下,中国仍然积极为亚洲各国和世界发展提供广泛的国际公共产品,如提出并推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这些都得到了亚洲和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提出了筹建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的倡议,与“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等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实现良好对接,旨在与各方共同完善亚洲金融市场,共同避免发生新一轮的亚洲金融动荡。李克强总理还主持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首次领导人会议,提出携手打造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共商地区发展大计。
显而易见,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中的一个新理念,也必然成为中国推进国内发展、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思路。而博鳌亚洲论坛是探讨中国提供、多国共享国际公共产品的重要场合,其多年来特别是2016年年会的议题内容都广泛包括了中国倡议提出的各种国际公共产品,目标在于中国与亚洲和世界各国共商发展大计,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国际公共产品研究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国际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目前国际公共产品严重不足,中国明确提出愿意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本身就是履行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中国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11月,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新形势下不断拓展和深化外交战略布局提出的7项要求中,大多与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有密切联系,如强调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打造命运共同体,互联互通是典型的国际公共产品;“要切实推进多边外交,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增加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则是通过改革国际公共产品方式来改善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是中国通过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公共产品;对外援助则是中国直接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重要形式。
中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方略有其独特之处。第一,从国内角度来看,中国将资源投入能产生国际公共产品的领域,如国内稳定的金融体系、更好的公共卫生条件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等会使中国和国际社会受益的领域。这种投入既能实现国内发展,也能实现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双重目标。第二,从国际体系研究路径来看,中国可以确立在美国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体系中的定位,通过选择性参与、选择性改进和选择性提供的方式来为国际社会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第三,中国将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重点放在周边,中国要成为周边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主要提供者通过主动创设的方式来为周边国家及其他国家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如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第四,中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基本原则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赢,这与某些西方国家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有着本质区别。第五,参加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主体注重多元化,除中国中央政府外,还要积极动员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甚至个人积极参与,形成立体格局。这可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国际公共产品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履行负责任大国义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必然蕴含着独特的东方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根基和“合作共赢”的鲜明原则,必将成为中国继续为亚太乃至全球的公平发展、和平正义做出贡献,为亚太和世界人民带来福祉的新举措。
(作者系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唐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