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陕西篇】精准扶贫进行时

作者:杜娟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3-25 10:56:05

编者按:“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任务依然艰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强调做到“精准”二字。那么,“精准扶贫”在全国各地的进展如何?让我们走进陕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辖区看一看。

在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杨峪河镇这个距离陕西省会西安仅有两个多小时车程的镇上,有四十四个贫困户。

27岁的程雪是一个皮肤白皙,谈吐优雅的西安女孩,现在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辖区内的杨峪河镇工作。作为全市派往每个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队”中的一员,一周前她前往民主村和张底村做贫困情况摸底。

“大部分年轻人都不在村里,只剩下留守的老人,还有残疾人,很多房子因为滑坡都裂了,特别惨,政府正在帮助他们搬迁,”程雪这样形容她去做贫困信息收集后的感受。

“之前‘扶贫’于我而言是个很遥远的词汇,仅限于过年过节给孤寡老人送送茶米油盐,去了那两个村子走访了一些家庭,我才知道‘贫穷’是很现实而残酷的。”

她告诉我,有一户人家,去年好不容易攒够了钱盖个新房子,父亲在盖房子的时候不幸出事故被重物砸倒去世了,母亲是个精神病患者,女儿生下来就有残疾,二十多年瘫痪在床,只剩一个年过八十的奶奶在家里是正常人,可也没有劳动能力。

“看到那样的家庭我好难过,觉得那是一个除了依靠政府救助,几乎无法脱贫的家庭。”她说。

在农村,没有产业,缺乏劳动力,扶贫是一场很难打的硬仗。

在大学里学习经济的程雪,说起精准扶贫的时候眼神里一扫之前的黯淡,透出希望的光亮。

她特别兴奋地说,有个贫困村的村支书鼓励村里人集体承包一片核桃林,然后集中采收,放到互联网上去卖,贫困户因此创收,摆脱贫困,城里人也能吃到真正的山货。

“我之前在市里的工商局上班,所以特别希望这些农产品能够注册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好,得到更好的推广。”程雪说,希望能在这方面凭借自己的知识为村民们做点贡献。

【治国理政新实践·陕西篇】精准扶贫进行时

  3月23日,杨峪河镇的小学生面对记者镜头招手 摄影 王壮飞

在中国的“十三五”规划里,精准扶贫是很重要的国家战略,国家要让过去十几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真正化作让人民更加幸福的力量,消除贫穷无疑是很重要的一笔。

陕西省也宣布要在2020年实现全省脱贫。在政策背景和宏观计划之下,是一个个带着血泪故事的家庭和大量等待着手的工作。

没有人生而甘愿贫穷,但是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造就了在改革之前我国的农村集体性贫穷的现象。由于过去流动性不强,空间的隔离使得使得农村与城市的富裕形成对照的“贫穷感”并不强烈。而今,贫富差距不仅仅在农村与城市,由于人口流动性,在同一座城市里的贫富差距也可以大的惊人。

一个国家想要改善贫困人口的状况,途径主要为刺激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实施福利救济。扶贫除了让他们的物质条件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社会地位的改变,虽然,这一定是最艰难的一环。

在商洛市的扶贫工作计划里,在政府建立的分类帮扶机制中,有一项是“信心扶贫”,在“产业扶贫”、“技能扶贫”、“政策扶贫”和“信息扶贫”里格外引人注意。政府报告的解释说:对于缺乏脱贫信心的贫困人口,实施信心扶贫,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我们的政府在扶贫工作里,把“信心”提到如此位置,无疑是让人欣喜的进步。

关于作者:杜娟,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