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浙江篇】久久为功建好长效机制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2016-03-28 13:17:51

浙江在线03月28日讯治水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年半载之计,需要执着的意志、不懈的奋斗和长效的制度。如何进一步建立长效机制?全省各地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黑臭河”防反弹

河长履职责任重

“每一段河道、每一条河都有负责人,出了问题有的放矢,进行问责,避免了互相推诿卸责情况的发生。”金华浦江县浦阳街道环保所所长邱江明说出了“河长”的心声。每天,他都会习惯性地到所辖范围内的河道去查看。

在浦江,由32名县级河长统筹引领、64名镇级河长落实推进、257名村级河长常态监管、618名保洁员日清日洁的管护格局已经成型。随着治水工作的推进,治水工作者们心中形成“治好了水,更要护好水”的坚定信念。

如何从严落实河长制,推动治水长效化?浦江将“河道警长”与河长相配套,用村级设立“塘长”、排污建立“哨长”等一系列机制,进一步充实其内容。

落实“河长制”是管水、治水长效机制的“牛鼻子”。长效机制,要在建立完善五级河长体系的基础上,督促各级河长切实担负起“治、管、保”的职责,执行好巡河、治河、护河的各项制度,同时建立完善河长履职管理制度,明确河长的“权、责、利”。抓好监督考核的刚性执行,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坚持严格执法、严格检查、严格考核、严格问责,以最严厉的措施,控源头、防反弹、强推进。

市场机制治水

资金科技添双翼

为破解治水的资金难题,诸暨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率先采用公私合作的PPP模式,以4200万元资金,撬动总投资5.7亿元的浣东再生水厂项目。该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回报慢,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诸暨市政府按7比3的比例,出资成立项目公司,采用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保证项目顺利建设投运。项目公司负责投资、建设、运营与维护,在特许经营期内自行承担费用、责任和风险;政府负责对项目工程进度、质量、出厂水水质、设施运营状况、服务质量进行监管,确保项目顺利投运和长效运营。

此外,全省各地相继发行“五水共治”项目的相关债券,吸引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到治水工作中;龙泉市争取到世界银行贷款治水,有效破解治水的资金难题。浙江的排污权交易试点进入第六个年头,排污权作为企业的一种“资产”,不仅可以转让、出售、租赁,还可以用作抵押贷款。

相较于资金投入,科技与人才更是当前治水工作的宝贵资源。目前,全省建成河道监控和河长制管理两套信息系统,还成立由216名专家组成的“五水共治”技术服务团,以专家“派工单”制度和“点对点”服务制度,组织治水专家到基层挂职服务,助力基层治水工作。

利用无人机巡河、GPS卫星遥感河道污染、闭路电视视频监控等,各地新方式层出不穷。此外,围绕科技治水,嵊州市的“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海宁市的“平原河网饮用水源提质”、泰顺县的“欠发达地区水源涵养地内存水环境保护”、湖州南浔区的“淡水水产养殖水污染控制技术”、舟山普陀区的“中街山列岛海洋生态修复和生物资源利用技术”等,结合当地“五水共治”整治任务,以点带面,逐步取得成效。

政企民“三重奏”

共奏治水最强音

“浙江省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能够覆盖全省的智慧河长监控处理系统。通过该系统,省、市、县、镇四级河长可以通过PC端和移动端进行管理,公众也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微信、热线电话等参与治水。

编好一张人人参与治水的网,时刻推动着每一条河流的治水工作。这是全省各地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愿望。

去年底,平阳县的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主动上门与县治水办等单位对接,要求开展“以德治水”认养河道活动;乐清市不仅发动10万民兵治水,当地北白象镇的几个村村民筹集50万元治水基金,协商上下游同治;在杭州,越来越多的群众热心参与随手拍,进行监督举报;在浦江,治水已进入社区、学校、家庭,2.3万户“最美庭院”遍布城乡……

治水是一场硬仗,不可能轻而易举、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政、企、民合力拧成一股绳,形成全民治水的良好格局,不仅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题中之义,更能确保“五水共治”一贯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