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持禁令到期系误读 短期减持压力有限

作者:黄思瑜
2016-04-08 19:38:30

  证监会今年1月9日的一纸减持新规近日被市场玩起了“文字游戏”,市场对其中的“三个月内”这一时间范畴理解不清。一条“最严减持禁令4月8日到期,万亿解禁来袭”的消息成为导火线,引发市场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但主流观点认为,这是一个误读,“三个月”是个动态概念,该减持禁令并非将废而是具有持续性。

  那么当前市场的减持压力到底有多大?“短期减持压力或有限”成为业内多数人士的一致观点。其中安信策略团队认为,目前股东的减持意愿并不强,今年12月份的减持供给压力最大,而10月份的减持压力最小,预计2016年全年最大的理论减持规模供给为2.37万亿。

  减持禁令到期系误读

  这事要从证监会的《18号文》说起。为应对市场非理性下跌,在2015年第一次股灾后的7月8日,证监会出台大股东及董监高减持禁令,即《18号文》:从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持股5%以上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

  该禁令一出,确实对当时的市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次日沪指上涨5.76%,且走出一波反弹行情。但这也意味着7月8日之后的解禁压力将推迟6个月,集中转移至2016年1月8日之后。为此,一度引发市场对1月8日之后“解禁潮”来临的担忧,从而一度成为影响A股市场行情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

  而恰巧,2016年1月4日及1月7日两日四度触发熔断机制,进入股灾3.0时代。这让当时的市场人士看来,1月8日开始的大小非解禁担忧叠加国内外多重因素是造成A股大跌的主要原因。

  在证监会决定1月8日起暂停熔断机制的同时,为避免《18号文》到期后出现减持高峰,证监会1月7日发布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新规,即大股东在三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一。该新规自2016年1月9日起施行。

  这让市场部分投资者解读为,2016年4月8日是最严减持禁令到期日,这意味着之后A股市场将面临较大的解禁减持压力。

  但多方市场人士认为,这是一个误读。“应该是任意每3个月内大股东减持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资深基金经理冯耀东认为,1月7日的减持新规具有可持续性,并非到了4月8日之后这禁令就成废纸了。

  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徐彪、分析师江金凤在报告中指出,减持新规中的“三个月”是个动态概念,不是特指1月9日后的三个月内这一段时间,所以不会造成4月集中到期的风险。

  此外,沪深交易所也曾发布通知明确,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减持股份的,单个受让方的受让比例不得低于5%。这对受让方来说意味着举牌,举牌后半年内不能出售,也就是反过来限制了大股东减持。

  作为第三种减持途径的大宗交易则暂未受到减持新规的直接约束。“目前许多减持都通过大宗进行,今年3月公告455份减持227亿,其中183份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占比达40%。”安信证券策略团队表示。

  在冯耀东看来,1月9日的减持规定并不是局限于《18号文》中的未减持的大股东及董监高解禁股份,而是可能适用于整个市场上的大股东及董监高的减持行为。

  但安信证券策略团队认为,未来减持压力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今年定增到期的解禁供给;二是去年下半年定增到期但因为18号文未减持的延迟解禁供给;三是去年下半年大股东为稳定市场增持的股票六个月到期后的减持供给。

  短期减持压力或有限

  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7日,今年以来A股市场总发生1054次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涉及上市公司423家,减持金额总计191.57亿元。其中有记录为减持解禁股份的为208次,涉及上市公司96家,减持金额总计101.87万元,还有部分减持未表明减持股份是否为解禁股。

  从单月的减持情况来看,1月1日至4月7日,各个月份的减持部分股票市值分别为117.90亿元、142.14亿元、201.99亿、6.33亿元,前三个月基本呈现出逐月环比递增的态势。

  多位私募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目前上市公司股东减持对A股市场压力并不大,这与市场的涨跌行情也有关系,在市场呈上涨态势时减持金额也会增加,市场处于弱市时股东的减持意愿也较低。以2015年5月、6月市场情绪最高的时候为例,实际减持分别为1493亿、1285亿。

  “目前看股东的减持意愿不那么强。”安信证券策略团队测算3月份的理论最大减持规模为1807亿元。这意味3月份的实际减持金额仅为理论解禁规模的12%左右。

  安信证券策略团队认为,除市场行情这一因素致使目前股东减持意愿不强外,新规对减持的限制影响也比较明显。

  按照安信证券策略团队测算的今年每个月份的理论最大减持规模来看,12月份减持供给压力最大,为4269亿元;6月份以3761亿元次之;5月份、7月份、8月份、9月份、11月份的理论最大减持规模则在1000亿元至2000亿元区间;而10月份的减持压力最小,理论最大减持规模为796亿元。

  “2016年全年最大的理论减持规模供给为2.37万亿。”这是安信证券策略团队综合2016年月度理论定增解禁市值、2015年下半年对应救市增持六个月到期的市值以及2015年下半年到期未减持的市值等方面测算的理论减持规模,其中7000亿全为机构参与的定增,1280亿全为大股东参与的定增,其他则为大股东、机构及自然人一起参与的定增。

  至于上市公司遭遇股东减持是否一定是利空?深圳市世纪恒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资总监宋曦认为,如果是市场大规模系统性遭遇减持,则肯定是不利于二级市场的,但就单个上市公司而言,则需要看具体情况,若大股东并未事先预告而是突然要减持,且股价处于较高的位置,则需要注意该股票的投资风险,也有些则可能为了市值管理或者后续资本运作进行减持,则也无大碍。

  “减持本身对市场是有压力的,但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冯耀东也认为,需要具体看大股东减持上市公司股票的时点、比例、意图等。

  (本报实习生汪家正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