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认识“剩男剩女”

作者:章丽琼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4-10 13:47:56

现如今各种形式的媒体都关注社会上的“剩男剩女”现象,其性别比例和分布不平衡的现象也日渐受到关注,如《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从分布的状况来看,未婚男性在各个年龄段都集中在农村地区,而未婚女性则多集中在城镇;客观分布不均衡之外,由于媒体对“剩女”现象的渲染,使“剩女”比“剩男”的问题似乎更突出,以致社会对“剩女”也多投以异样的眼光,又引起对“剩男剩女”性别认识不平衡,如最简单的从称呼上来看,通常对“剩男”尤其是有成就、有作为者以“青年才俊”、“钻石王老五”等较褒义的称呼,而对大龄单身女,更因其相貌和能力的突出,则被戏谑的称为“剩斗士”、“必剩客”、“齐天大剩”等。

从性别比例客观分布来看,“剩男”多分布在农村,因为与城市相比,农村仍是发展较落后地区,男性劳动力依然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柱,教育的择优性,必然会有一些男生未能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而被迫回乡务农,受传统家族观念、忠孝观念及经济能力的影响,即便男性进城务工,最终也多会选择回乡安家;而女性则相对较自由,即便升学失利不能跨入高等教育之门,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条件嫁去适合的人家,长此就会出现农村“剩男”分布比例较大的现象。“剩女”多分布于城市,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数据来看,在30岁以上的各个年龄组未婚人口中,城镇未婚女性比例远高于农村女性。这是由于城镇女性受教育程度较高,且经济较独立,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职业的发展而理性的对待婚姻的结果。相对农村“剩男”来说,城镇“剩女”并非消极问题,反而是社会发展、人类自我认识的进步的反映。

对“剩男剩女”性别认识的不平衡,首先是受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影响,使得社会对现代女性定位的产生偏差。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逐渐从家庭走进社会的公共岗位,扮演着与男性相同的社会角色,但是在女性发生改变的同时,而男性并没有相对的发生改变,因此社会对女性角色改变认识与接受,还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其次是传统的择偶观念下,年龄越大的女性择偶的范围越小,而男性似乎受此影响较小,“萝莉配大叔”也属潮流;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年老色衰”的问题恰日益加剧,而由于生理的本能,男性择偶时会选择相对年轻美貌的女性;而对女性而言,或许更偏重的是男性的能力与安全感。这些因素无形中就使得“剩女”的现象更加凸显。

“剩男剩女”之“剩”并非是因筛选而被淘汰的产物,而是由一系列原因造成的,如毕业后单身男女交流活动的范围变窄,由于工作原因各个行业间相对封闭,通常只会在自己工作范围内接触到异性,范围很有局限性,比如IT 与教师行业 ;城市青年的受教育程度提高,经济与思想独立,使得更愿意去自由恋爱,对传统的相亲方式并不积极;甚或有单身男女为寻找至高真爱,宁缺毋滥,拒绝委曲求全等等。可见“剩”者并未觉得危机,而是在享受自我生活追求的自由与乐趣,而社会却以一种焦虑的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可以说,“剩”并不是负面的问题,而是社会新陈代谢的激励因素,激励出台一些相应政策措施来加以调整,少一些导致“剩”的因素;“剩”是对更新的社会观念的呼吁,正如《单身社会》中所预言的: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章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