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购买日用品上,我们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大:我们不会为了省钱,而飞到一个遥远的国家或城市购买同样的食物。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价格的地域差异依然存在。例如,最新全球生活成本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的大米价格为每公斤19元,但在毗邻的苏州只需大约9元。
总体而言,相比亚洲地区的其它城市(新加坡与香港等除外),中国大陆城市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昂贵。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和广州则跃居“国际化大都市”之列,其生活成本已和西欧或北美的大城市并驾齐驱。
全球最贵的前十个城市
该调查还显示,上海的生活成本已与东京持平,后者常年被“誉为”世界最“贵”城市。这一趋势将在一线城市中继续保持,而二、三甚至四线城市也将变得越来越“贵”。
值得注意的是,与纽约相比,被调查的中国城市的平均生活成本虽下降了2.5%,但全球的平均名次却上升了13位。这意味着,虽然与美国相比,这些城市的生活成本似乎在下降,但与比其他地区相比,却是上升的。
更为讽刺的是,包括北上广在内的中国一线城市,其经济潜力差强人意。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成熟,新的增长空间有限,但消费能力惊人。相对较高的平均工资也间接提高了物价,这一点在上海和深圳尤其明显。
2015全球生活成本排名(部分城市名单)
就生活成本而言,上海比目前荣登榜首的新加坡便宜18%左右,但这一差距正在缩小:五年前两城相差将近25%。在其他大陆城市中,广州和天津的“性价比”相对较高(比上海低约23%)。但随着国际形象的稳步提升,它们的生活水平正接近阿姆斯特丹和波士顿等西方城市 。
面对人民币疲软和股市萎靡,中国的消费者们正开始变得谨慎,这种趋势已波及香港等周边地区。然而,中国大城市经济仍然跑赢了全球许多区域和城市,这降低了出现消费崩盘或货币大幅贬值的可能性。换言之,中国城市的生活相对成本将继续上升。
这听起来像是个坏消息,但只要工资增长超过价格涨幅,人们的生活会继续得到改善。尽管其经济仍存在不确定性,中国的家庭收入会持续上升,并催生更多的中等收入家庭。当中国经济不再受制于贸易密集型产业,消费必然取代投资、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动力。
作者为经济学人智库“2016全球生活成本调查”编辑。本文由张钰晨翻译。
图片来源于网络长按二维码,关注“世界观”
微信ID:world_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