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放生: 勿以功德之名,行杀生之实 | 世界观

作者:李洋 来源:世界观
2016-04-18 10:21:32

3月27日是佛教观世音菩萨诞辰纪念日,有人在北京怀柔山区放了300多只北极狐和貂。有村民发现家养的柴鸡被狐狸咬死后报警,当地森林警察找到100多只北极狐,其中40多只已经饿死。

按照佛教教义,在重要的佛教时间节点放生,放生人能积到的福分和换回的功德将成倍增加。讽刺的是,这些时间节点之前,捕鸟人会积极“备货”,买鸟的人大都不怎么讲价,可以大赚一笔;那些人工饲养的动物很难适应野外环境,放生后大量死亡;一些放生者甚至将外来入侵物种放生,造成当地生态失衡。

放生者心满意足地背身离去,留下一地哀鸣。情何以堪?佛教讲普度众生,但如果放生造成更多的死亡和破坏,那么这种不计后果的放生是一种极为自私的行为,也正是佛教所反对的。

【时评】放生: 勿以功德之名,行杀生之实 | 世界观

放生者应充分考虑放生的动物在野外存活的可能性。救助受难的野生动物、待其痊愈后放归大自然,和购买在野外猎获的动物、再将其放生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教义本源倡导的,而后者的放生更类似于杀生。

另一个危险的误区是,放生者觉得放生数量越大,积累的功德就越多。这就把放生变成了金钱的堆垒,背离了佛教教义的本意。这次在怀柔放生狐狸的据报道就是几个有钱的商人。

宗教信仰自由的一个底线是,不能把自己的自由建立在对他人财产和公共环境的侵犯之上。对佛教有深刻理解的高僧,往往把教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绝少有批发购买,不讲后果的放生仪式。

中国的古刹中,很多都是佛道儒三家并存。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一个重要的分野是很少有宗教战争,多种宗教信仰和睦共存是历史现实,也是历史遗产。正是在彼此尊重的氛围里,佛教才能在中国的历史演进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那些不负责任的放生者,应该多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尊重。今天人们很少能够遇到野生动物。应该认识到,在现代的自然环境中,放生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相比那些花费巨大,仪式感隆重的放生大典,生活中能做到“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才是真正把悲悯放在了心里。

现代化的一个可怕之处是,它会动员所有的资源,包括生命,为人类本身服务。发达的食品工业、化工医药和服装产业都离不开对其他生物的杀戮。疆域是人类的乐园,却是其他生物的死地。

如果对生命心存悲悯,那么完全可以考虑变成素食者。只不过,在现实中,很少有人愿意为了他们仿佛相信的东西,而放弃他们真正享受的东西。一个人可能无法改变皮毛产业链最底端的一只幼小北极狐的命运,但当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追求最朴素的饱暖,那个小生命或许就不会沦为“现代化”的祭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和中国日报美术部

长按二维码,关注“世界观”

微信ID:world_insight

【时评】放生: 勿以功德之名,行杀生之实 | 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