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准脱贫一线比实功

作者:何 聪 王锦涛 来源:人民日报
2016-04-19 21:51:42

“决不让一个地区、一户村民掉队。”确保到2020年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青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

啃“硬骨头”、补齐“短板”,青海各级干部进农家、访牧户,察实情、摸家底,在践行“三严三实”中,一场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在青海高原次第展开。

看担当 比筹谋

不提不切实际的指标,对搞“数字脱贫”者严肃追责

2015年12月,久没落雪的西宁,迎来了入冬后的第三场雪。青海省委常委楼会议室里一场“考试”正在紧张进行。这场“考试”只有一道题目——“如何践行‘三严三实’,打赢脱贫攻坚战?”

原来,这是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各市州委书记、部分县委书记正在作关于“党政领导干部扶贫蹲点调研”的情况汇报。去年,青海有2000余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赴各地扶贫村蹲点调研。

之所以把这次会议变成为“考试”,是因为问答“不留情面”。

“派出的干部有没有能力精准识别?”

“干部经验和能力不足怎么办?”……

4个半小时的会议,工作严实者,对答自如,一知半解者,脸红出汗。“粗放的领导方式抓不了精准扶贫。扶贫工作出现问题,首先要从干部身上找原因。”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说。

青海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目前尚有53.97万贫困人口,且大多居住在干旱山区和高寒牧区,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去年7月,青海省委专题研究部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出到2019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确保2020年整体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们坚持以上率下、示范带动,看担当,比筹谋,层层传导压力,向严要成绩、靠实出效果。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省扶贫局局长马丰胜介绍,扶贫须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要精准识别,各地按一定程序识别贫困户、建档立卡;同时,评价精准扶贫成效,看减贫数量,更看脱贫质量,不提不切实际的指标,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干部,将严肃追究责任。

摸实情 做实功

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当脱贫攻坚的明白人

尖扎县尖扎滩乡幸福村,是全县最贫困的村子。今年春节前,骆惠宁去了那里,与贫困户索南当周一家人坐在土炕上,唠家常,倾听他们诉说生产生活的难处。

索南当周的大女儿专吉格先天失明。“想不想到盲校学点知识?” 骆惠宁问。

“想!”专吉格马上回答。骆惠宁立即让随行人员联系省特殊教育学校。5天后,专吉格踏入了梦寐以求的校园。“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抓好,我们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骆惠宁说。

为了让贫困户早日挪出“穷窝”,青海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去到扶贫村,深入困难群众中,摸实情,下实功,做脱贫攻坚的明白人。西宁市委领导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途径,摸清了贫困户的底数;海东市委领导带队赴六县(区)15个村蹲点调研,各县(区)38名县级领导赴82个村蹲点调研,调研查看扶贫项目推进情况;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在思想认识上抓两头:一头抓干部的责任,一头抓群众的信心,建立了“指挥长统领下的组织领导网状体系”,在50个重点村逐一开展“拉网式”排查,对前期建档立卡工作进行全面“回头看”和二次扫描,重新建立扶贫台账。

针对群众居住分散的实际,尖扎县幸福村驻村干部采取召开群众大会、入户宣讲相结合的方式,发动群众参与,解答群众疑问,在贫困户申报的基础上,依照贫困和低保标准,确认贫困户52户230人,公示后,群众无异议。

格尔木市财政局驻村干部李敏,为把工作做严做实,拜郭勒木德镇新华村支部书记为师,学习青海方言,成了真正的“村里人”,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格尔木是个移民城市,新华村有不少来自海东等地的移民,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格尔木户籍。李敏没有将他们当“外人”看,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向上级部门提出了关于解决外来人口户籍问题的建议。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学生郎、四看技能强不强、五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班玛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文化吉患有高原性心脏病,却一直坚守在扶贫第一线,走村串户。有的贫困村不通公路要步行,来回得花3天,她从未因此而懈怠。“文局长干工作扎实啊,她走山路,男人们都赶不上呢!”当地群众没有不认识文化吉的。

“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脱贫攻坚,得认认真真看、实打实地干,来不得半点虚假。” 文化吉说。

严要求 强机制

5000余名干部“集结”贫困村啃“硬骨头”

“给贫困村找准一条致富门路,是我们第一书记的责任。”玛沁县下大武乡清水村第一书记东保加说。去年,青海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派驻扶贫(驻村)工作队。全省共选派5000余名干部进驻1622个贫困村,全力推进扶贫攻坚。

在工作实践中,省委搭建“123”工作机制:“1”即建立省州县单位与三类村“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固定结对关系,形成干部由结对单位选派,一线有干部、后方有靠山的“一联”工作机制;“2”即建立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帮村、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帮户的“双帮”工作机制;“3”即建立治穷、治弱、治乱并举,全方位全覆盖的“三治”工作机制。

互助土族自治县松多藏族乡马营村在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县农村商业银行支持下,以“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信贷支持”的扶贫模式,给68户贫困户建立了金融服务档案,为41户贫困户信用评级,并办理了自主循环贷款“福农卡”,授信金额90万元。马营村第一书记王彦青说,这可帮助贫困户今年人均增收600元。

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进村履职后,组织部门开展明察暗访,对不适合岗位要求的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成员实行“召回”制度。“如果有渎职行为的,我们将不仅要召回,而且不再提拔!”省扶贫开发局机关党委书记李玉勋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个贫困村的情况各不相同,每一户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千差万别,精准识别后,需要精准施策、对症下药。

金滩乡金滩村位于海晏县东部,是一个半农半牧村。全村共有农牧户248户877人。在这个海拔3000多米的村子,村民们基本靠天吃饭。从进村的第一天起,第一书记张文军便挨家挨户开展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主要是因病致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

村民靳玉萍患乳腺增生多年,医院建议手术。但家里拮据,一直拖着。“疼的时候吃些消炎药,忍不住了就吃去痛药。”靳玉萍说。张文军走访中得知情况后,立即联系省第二人民医院,还帮他们解决了交通、住宿费。“手术一切都顺利。”张文军说,接下来将争取更多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资金,防止村民因病难致富。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核桃庄乡排子山村,超过2/3的人外出打工,留守的村民死盯着一点救济款。扶贫工作队进驻后,筹划修路,解决行路难;建村级活动场所,方便村民健身;组织爱心捐助,为特困户及孤寡老人送关爱……一连串实事,办到了村民的心坎儿上。

摘掉“贫困帽”,穿起“致富衣”,在脱贫攻坚的赶考路上,正澎湃着“严”和“实”的精神脉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青海越来越有底气、越来越有力量。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19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