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典】跟习近平主席学引经据典

作者:曹雅欣 来源:光明网
2016-04-23 21:39:50

习近平: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

[世界读书日特刊]

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

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

(一)

2016年1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其中引用了《管子》中的一句话:“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

这句话的原意,管子是在讲君主与臣民关系。一位德善之行名扬四海的圣君,民众会在未见其人时就倍感亲切、愿投奔归附;一位令天下都久久不忘其德的国君,天下人便可归心于他。

这句话的原意,管子是在讲君主与臣民关系。一位德善之行名扬四海的圣君,民众会在未见其人时就倍感亲切、愿投奔归附;一位令天下都久久不忘其德的国君,天下人便可归心于他。

“未之见而亲焉”,是一种气场相投、理念认同,才能仅凭声望便有神交之感,故此“可以往矣”,磁场的吸引会令相逢相交的缘分最终开启;

“久而不忘焉”,是一种精神相契、情感相惜,才能深以为然地经久不忘、同心不离,故而“可以来矣”,同道中人的相拥是殊途同归的必然。

所以,这句古语的使用范围,不仅限于君臣德行的感召,也可用于国际相交的情景,更可用于人际关系的形容。

而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更可以在书籍的范畴里再次重温这句话。

(二)

真正的经典书籍,一定是有着未见而声名远扬、久读而念念不忘的内在力量。因为所谓“经典”,就是已经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固化为时代坐标的、传承着精神高度的典籍,这样的书籍,是每一代人都不能绕过的人类智慧的巅峰作品,也是每一个读书人都不该错过的最有价值的权威典范。

真正的经典书籍,一定是有着未见而声名远扬、久读而念念不忘的内在力量。因为所谓“经典”,就是已经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固化为时代坐标的、传承着精神高度的典籍,这样的书籍,是每一代人都不能绕过的人类智慧的巅峰作品,也是每一个读书人都不该错过的最有价值的权威典范。

真正的经典书籍,一定是有着未见而声名远扬、久读而念念不忘的内在力量。因为所谓“经典”,就是已经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固化为时代坐标的、传承着精神高度的典籍,这样的书籍,是每一代人都不能绕过的人类智慧的巅峰作品,也是每一个读书人都不该错过的最有价值的权威典范。

真正的好书,就如同是一个在社会上颇具名望又在私下里谆谆善诱的良友。就像清代金缨所著《格言联璧》里说:“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而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也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这些名言的意思,都是指书籍的“未之见而亲焉”,它们本身的优质就有一种感召力,让一代代人都心向往之、不可不读,在阅读之后又并非只有一面之缘、而是会久读不厌,“久而不忘焉”,一遍遍地重读却都能授人以惊喜、遗人以余香。

初读如老友重逢,再读必每有新得。

(三)

与好书的相交过程,也如同是与好友的相知过程。优秀的人,正是令人先有好感、相处更甚,投契的朋友,也是令人一见如旧、久处更喜。

《菜根谭·应酬》里就感叹说:“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可见,人往往容易保持初遇时的表面得体,却难以维持日常里的深层可爱。就像所有感慨“知音少,弦断无人听”的寂寞夜归人,容易有呼朋唤友的短时热闹,却难以有心心相印的长久契合。

能将惠人惠己之德一以贯之的人,就像是《诗经·淇奥》里形容最好的君子典范,使人感到“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在初闻之时就倍感心折,在长处之下更不忘其德。

每个人其实都是自我发展的过程,“每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保持新鲜的自我、进行新知的开发、坚持新我的提升,才可以在与人与己相处之时,不陈旧、不落后、不老套、不腐朽。使人“倾盖如故”是一种或德高望重或钟灵毓秀的强大能力,使人“宛如初识”更是一种能不断焕发生命活力的自新意识。

“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这句话之于人,就是,既有乍交之欢,又能久处不厌。

乍交之欢也好,久处不厌也罢,“腹有诗书气自华”绝对是一种令人见识非凡、气度不凡的自我提升的优异途径。只有当多读书、读好书的功效化入生命,才能成就一个人在气质上、在口碑上、在内涵上、在性情上的“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

正如同习近平主席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世界读书日,希望读书可以成为我们每个人、乃至我们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从而,积少成多、积水成渊,使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让世界人民仰慕向往、让国际邦交长处益善的中国。(文/曹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