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就是在下一盘大棋 ——解读“五大发展理念”之协调发展篇

来源:学而时习
2016-04-27 21:37:59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十八届五中全会

“学习笔记”按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新常态下的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新的理念来指导行动,而这正是协调发展理念的存在意义。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约六千字的公报中,尽管“协调”二字出现的频率不是最高,但却是补齐发展短板、平衡诸多元素,亦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所在,是非常关键的发展理念。而习近平总书记亦多次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总书记的指引一起来看看吧!

1区域协调“大合唱”

希望贵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2015年6月,在贵州调研时强调

无论从东北地区来看,还是从全国发展来看,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国家要加大支持力度,东北地区要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精准发力,扎实工作,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

——2015年7月17日,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强调

“学习笔记”批注

我国国土辽阔,不同地区之间自然条件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历史基础有别,因而长期存在较大发展差距。30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公共服务还远没有达到均衡水平。比如,2014年东部的上海、北京、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了4万元大关,而西部的甘肃、西藏、新疆刚超过2万元,差距十分明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目的就在于破解我国区域发展难题,为促进协调发展“充电蓄力”。这就需要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加快构建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受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城市农村“比翼飞”

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要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的政策取向,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

——2015年5月,在浙江调研时表示

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5年5月28日,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

“学习笔记”批注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改革从农村起步,开启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序幕。但30多年后,广大农村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二元结构使有的地方“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而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有条件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因此,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部署,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其中的关键,在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紧紧抓住“以人为核心”这个关键,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抓好“五件事”,即就业、住房、医疗、社会保障、教育,让农业转移人口在这五个领域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加快“三挂钩”,即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中央基建投资安排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总之一句话,就是要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城之后住得下、留得住、过得好。

3“两个文明”两手硬

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

——2015年2月28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强调

“学习笔记”批注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也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并自觉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协调要求“身”“心”系统平衡,大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平衡发展,坚持两个文明并重。实际中,物质文明这一手抓得比较硬、精神文明这一手抓得比较软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地方把GDP增长作为硬指标,把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作为软约束,在发展中只注重提升经济实力,忽视思想文化建设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这就需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两轮驱动、双翼共振,促进“硬实力”和“软实力”一起增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历史一再证明,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当前,必须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更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军民融合“道路宽”

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2013年3月11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

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既要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军队要遵循国防经济规律和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建设规律,自觉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地方要注重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自觉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完善有机结合起来。

——2014年3月11日,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

“学习笔记”批注

“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古今中外国家、民族兴替沉浮的历史证明,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物质基础。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从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先后提出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重要思想,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

维护发展成果需要强大的国防能力、稳定的发展环境。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是唇齿相依的两个方面。现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延缓和抑制国防建设。特别是当今世界还很不安宁,没有强大的国防,就不可能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和维护人民利益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这就要求把国防建设深深根植于国家经济社会母体,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既使国防建设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使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从国防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

总 结: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下好“十三五”时期全国发展的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决战制胜的要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阶段,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补齐短板中增强发展后劲,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协调发展,我们就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写下更加恢宏的新篇章。

(资料来源:新华网、人民网、求是网、光明网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