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丕君:抓住网信事业历史机遇 应五方面着手

作者:王丕君 来源:中国网
2016-04-29 13:04:43

编者按:4月25日,习近平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发表,中央统战部信息中心主任王丕君此前五大优势文章在中国网政协频道刊发后,引发各界关注。今再次编发作者又一篇学习习总书记网信工作座谈会讲话的文章,以飨读者。

标题为编者加。

深学讲话抢抓机遇加快网信事业大发展

——再谈学习近平总书记网信工作座谈会讲话

中央统战部信息中心 王丕君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起网信界和相关方面的热烈反响,大家认为总书记讲话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我国网信事业如何站在时代和历史的制高点上,进行健康发展并且立足于造福国家和人民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性问题,是一篇推动中国网信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更好发展的具有很强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的重要文献。

产业革命是有机遇期的,对国家、企业、个人无不如此。发生于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由生产技术革命引发生产关系重大变革,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发生于19世纪中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是人类“电气时代”,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了个体工场手工生产”,成就了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是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重大的技术引领性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发明应用为标志,“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仅仅电子计算机一个方面就又演化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数字化、信息化、互联网时代。这次革命将成就谁,就看谁能抢抓机遇、善抓机遇。目前看,中国赶上了这一轮技术革命的历史性机遇,也获得了一些发展先机,特别是我们拥有人口红利和后发展市场两大优势,这是其他国家可望不可及的得天独厚的潜在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同这样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是对前人的责任,也是对后人的责任”,这是对我们全体中华儿女的号召,也是对全体网信人员的期盼与鞭策。

如何抢抓这一难得的机遇?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将面临,网信全域的各方面都将触及,但当前抓住机遇最需要从五个方面着眼。抓住这五个方面,既抓住了网信的宏观谋划管理,也抓住了网信的微观操作实施;既抓住了网信的基本支撑,也抓住了网信的重要保障。

必须坚持国家驱动,抓好顶层设计。我国是一个以宏观管理见长的国家,我们长期制订五年规划的政策方略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计划性推动,而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使得我国的宏观决策具有计划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成我们政治与经济具有连续性和延展性,这一宏观管理方式越来越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肯定。网信事业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管理。

网信事业的基础是信息化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网络平台,因而也就谈不上平台上的各种应用,就不可能实现其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生的网信目标。凡是成功的网信企业最核心的一条价值就是实现了某个领域最大化的互联互通,搜索类网站是让分散的信息被打通,满足了网民最大化的信息检索需求;电商类网站是让分散的商品被联通,满足了用户最大化地进行快捷选择的需求;社交类网站是让相隔万里、互不相识的人能够进行即时无局限的虚拟沟通,满足了网民最大化的人际交流需求。而这个必须依赖于国家的总体布局、推动,以此实现城乡之间、村村之间、物物之间、商商之间、校校之间、人人之间、国国之间等方方面面的物理联通、信息交流、价值重构,就是网信的终极目标。谁在这方面谋划得长远、谋划得早、谋划得快,谁就占有网信世界的未来。而这些必须依赖国家驱动,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国家有关部门要通过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谋划和有序推进。

我国信息化20余年的发展历程,有很多可点可圈的成绩,需要加以总结;但也有许多弯路和教训,需要认真反思汲取。特别是要避免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走过去不符合网信自身发展规律的老路。其中一个教训就是忽视顶层设计,不善于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不习惯进行严谨、认真的顶层设计,往往是对宏观的构想讲战略过于笼统,失之无法操作;讲重点工程与现实脱离较大,失之缺乏动力;党政部门对网信的技术性特征过于看重因而对搞网信顶层设计望而生畏,相当一些委托给各类信息化机构,使得顶层设计最后与党政部门的需求疏离,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而网信机构由于对党政部门需求的隔离感,对体制性运作和对党政业务的陌生,使得难以判断网信对业务强有力的支撑目标、支撑点、实现路径,往往顶层设计过于技术,让党政部门望而却步,导致很多顶层设计出来之时就是终结之日。因此,做好顶层设计要特别注意将网信的支撑性、保障性、衍生性和业务的需求性、融合性、再造性有机地结合。网信机构要用平台搭建为驱动,但不要重复建设平台;要以项目为驱动,但不要为项目而项目;要以资本为驱动,但要让资本效益可考核、最大化。否则,就会出现总书记指出的:“花了很多钱、投入了很多资源,最后南辕北辙”。要把国家驱动用在增强网信可持续发展上,用在增强网信实业发展后劲上,用在几个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的支持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决心,就要树立顽强拼搏、刻苦攻关的志气,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核心技术研发,集中精锐力量,做出战略性安排。有恒心,就是要制定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发展战略纲要,制定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明确近期、中期、远期目标,遵循技术规律,分梯次、分门类、分阶段推进,咬定青山不放松。有重心,就是要立足我国国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紧紧围绕攀登战略制高点,强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任务部署,把方向搞清楚,把重点搞清楚”。这一大段重要论述为网信事业实施国家驱动战略及搞好顶层设计提出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和实践遵循。浙江省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方面,特别重视网信产业的顶层设计,在杭州、嘉兴、湖州等市正在建设的37个特色小镇中或突出、或渗透着网信的理念、产业、文化、生态,已经形成相对健全的产业链、价值链、生态系统,网信已经成为撬动浙江新经济、创造新业态的一个重要杠杆和支柱,已经成为激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创新发展、孕育新型产业的强有力的新动能。

必须坚持遵循网信发展规律,抓住分层、分类、分步的实施的原则。网信事业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遵循这些规律国家驱动就会很快产生全国性效应,比如杭州余杭区的“梦想小镇”,就是抓住阿里集团人才与产业的衍生效应和浙大释放的创新创业动能,构建了一个关联产业集聚园区,仅仅两三年时间就已经产生了良好的孵化器作用,政府发挥了很好的“店小二”作用,受到浙江内外网信企业家的追捧;企业遵循就会很快产生积极的市场效应,比如温州国技互联科技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互联网转型、品牌营销和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企业居然能够每分钟为单个网络经济实体创造50000元的产值;个人遵循就会成为网信领域的行家里手,成功事例不胜枚举。比如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如果忽视需求,往往成为网信机构和网信人的自娱自乐,互联网和信息化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再比如网信具有单点突破、蝴蝶效应的特点,今天做大的网信企业无一不是抓住一个业务点并使之价值最大化后然后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综合及关联功能的,如果非要依靠传统思维,把网信事业进行大而全的勾画,非要等待各方面条件全部具备了再开展网信工作,往往要么坐失良机,要么被时间消磨得没有任何动力,而动力与激情是网信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状态。

中国这么大,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对网信的认识不同、需求不同、基础条件不同,网信事业推进就必须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界别、不同人群的网信基础条件、基本环境、基本需求,完全一刀切地实施不是好的顶层设计,而通过试点已经被我国很多创新型实践反复证明是一条比较可行的思路。中央统战部为了有效推进全国统战系统信息化工作,也面临统一战线工作领域广、各省市各方面差异性大、信息化基础完全不在一个水准等情况,2010年提出通过试点推进全国统战系统信息化工作,选择了12个省市、系统单位进行试点,从地域上考虑了东西南北中,从业务覆盖上考虑了民族宗教、非公经济、涉藏、学术等,从行政管理方面既考虑了有直辖市又有省会城市和统战特色地区,基本覆盖了统战工作的重点领域,试点四年取得了积极成效,并带动20余个非试点单位加入成为试点列席单位,试点区的了综合效应:一些单位因此解决了编制,一些单位因此办起了网站,一些单位因此充分享受了网信对统战业务工作的有力支撑,某种意义上网信已经成为统战工作一个新增长点。为了深化网信试点工作,2015年中央统战部又在试点单位推出“一地一策”思路,指导各试点单位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网信工作向更加贴近统战工作、更加适应统战对象、更加富有支撑效应方向发展。

实践证明,推进网信事业贯彻分层、分类、分步实施原则十分重要。分层就是区别不同的层次,行政层级的层次、网信条件优劣的层次、领导重视程度的层次、网信队伍健全与否的层次;分类就是区别不同类别,不同的领域对网信的需求完全不同,不同的界别对网信的需求完全不同;分步就是要区分不同的阶段要采取不同的网信运作步骤,网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事业,条件好的需要走在第一方阵,条件差的需要进行基础性普及,不按照实际需求过于重视的盲目投资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过剩性浪费,不及时把握业务需求过于迟滞的工作往往使网信被失去期望。是否能很好地贯彻这个原则,决定网信事业是否能够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必须坚持人才支撑战略,抓住体制机制营造这个关键。总书记讲话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念好了人才经,才能事半功倍”。网信是个高度依赖人才资源的事业,做好网信事业,需要技术引入、吸收、消化的中介型人才,需要应用系统研发、推介、使用的技术型人才,需要善于将技术延展为造福国家和人民的平台、载体的架构师人才,需要善于通过网络讲述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的新闻人才,等等,而这些没有一定的专业熏陶和一定时段的实践锻炼是难以达到的。

由于这个事业是新兴的,国内外没有多少专业高等院校有这样的知识储备,没有哪个高校能够权威、全面地培养网信全链条的各类人才。这就需要国家从政策上予以引领,给高校、网信企业一定的政策或资源性支持,以使我国在这方面尽快培养网信事业日新月异需要的大批人才。同时,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要引进人才”,“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做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特别是总书记提出在“网信领域可以先行先试,抓紧调研,制定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办法”,“要采用特殊政策,建立适应网信特点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把优秀人才凝聚到技术部门、研究部门、管理部门中来。要建立适应网信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要建立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让做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要顺势而为,改革人才引进各项配套制度,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这些重要论述既是极大鼓舞网信人有所作为的精神动力,更是制订网信事业长足发展的政策导向和重要理论依据。只要各方面积极认真贯彻落实好总书记关于网信人才观的新思想新论述,中国网信人才辈出是必然的事。因为,让人才在良好的体制机制下自我培养比组织性的培养更快、更成规模、更为实用、更为经济。比如杭州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起多个以信息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小镇,就是因为政府为网信企业和人才提供了可以安居乐业的生活圈、宽松自由的工作条件、优厚的投融资与税收政策等等,越来越多的全国网信企业和精英正在奔赴乌镇、梦想小镇和地理信息小镇,预示着即将出现新一轮“孔雀东南飞”。

必须坚持共享理念,抓住国际合作这个趋势。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推动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网信事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个技术驱动性的领域,而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是没有国界的;加之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无国界是网信的本来属性和生命力所在。中国网信领域的各种软硬件技术主要来自国外,而世界网信领域的许多应用大部分市场在中国。由于网信这种跨国界的特色,使得各国必须重视网信领域的国际合作。谁善于进行国际合作,谁就能够尽早地吸收网信新技术、新应用;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谁就能更多地占领网信国际市场;谁能够提出网信领域国际合作的方案,谁就能够在这个新兴的领域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规则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重要讲话,标志着我国开展网信国际合作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网信全球治理的决心与信心,引领网信事业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这是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方面具有划时代的举措。总书记提出了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四项原则”、“五项主张”,特别是倡导尊重网络主权、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一系列战略思想,赢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赞同。总书记讲话指出,“要鼓励和支持我国网信企业走出去,深化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做到‘国家利益在哪里,信息化就要覆盖到哪里’”。因此,加强网信领域的合作与共享,既是维护我国国家利益、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需要,也是抓住世界需要中国声音的难得机遇期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现实需要,网信的国际合作还应当继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必须坚持研发与应用并举,抓住网络与信息化互为促动这个内在逻辑。信息化与网络的关系是基础与平台、渠道与载体的相互依存、相互借重的关系。没有信息化的基础,就没有网络渠道、平台、应用的构建。而信息化比网络的领域更加宽泛,“互联网+”只是信息化全域中的其中一个闪光点,如果把信息化全域进行充分挖掘、进行能量释放,一定可以产生巨大的动能,这是新经济最大的富矿,特别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在“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更好地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等方面,仍有相当广阔的空间。当前,我国需要谋划的是一方面要研究如何把已经成熟的各种信息化资源加以整合,并有效配置到各个领域,使之发挥其支撑和增强各领域科学化水平和能力的功效,但要解决好重复开发、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等问题;一方面要研究如何在总书记提出的“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和研发推进,主要是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持续推进,按照总书记的要求“集中精锐力量,做出战略型安排”,“推动强强联合、协同攻关,探索组建产学研用联盟”,解决好重拿来轻研发、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重市场轻谋划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网络强国、让网信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