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链接" />

日本外相访华为哪般?

作者:周永生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4-29 13:14:02

日本外相访华为哪般?

4月11日,在日本广岛,日本外相岸田文雄主持召开七国集团外长会议闭幕记者会。 为期两天的七国集团(G7)外长会议11日在日本广岛闭幕。(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年之计在于春,现在正是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季节。在这样一个青草兮兮、欣欣向荣的时节里,中断已久的中日两国外长会晤再次开启。这对中日两国的关系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兆头。但是我们也知道,中日两国的关系,经过了无数的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尽管人们总是期待着两国关系的回暖,但是,在回暖的进程当中,经常会严寒骤至、坚冰突起,无情地摧残着两国关系进程当中友好的嫩芽,致使两国的关系风云变幻、跌宕起伏,这些年来,更多地表现在跌入深重的低谷。

岸田文雄外务大臣在读卖国际经济恳谈话会上发表了一篇基调积极的演讲——《新时代的日中关系》,其中表示,要从民众的实际交流当中推动两国关系的改善,尤其要重视从青年的交流着手。通过务实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双方彼此之间的了解,消除相互之间的误解,建立民众相互认知的基础。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设想,这种积极的交流推动,在过去也曾经多次尝试、多次努力过。但为什么至今还收效甚微呢?毫无疑问,还是由于中日两国关系中,存在着一些绕不开的关键问题没有解决,比方说如钓鱼岛领土问题,历史的认知问题,现实军事的对立问题等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中日两国政治上的互不信任,而一旦这些问题当中的一个出现矛盾激化的现象,则会导致中日两国关系中的矛盾全面激化和变冷的局面,甚至用崩盘的局面来形容也并不显得十分过分。

那么,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这样的关系局面呢?个人以为,是中日两国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政策方式中存在的误解和差异所致。日本政府的思维方式和政策行为方式,是坚决维护本国的利益,毫不动摇。在不能够大幅度推进本国利益的时候,则采取小步走的战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来努力推进本国的利益,坚持自身的观点和政策判断,不断以小的突破,来迫使对方退让。也有人称为脚不断向前“拱”的战略。在这种战略之下,与之相配合的手段是不断要求与对方国家领导人会晤,但会晤绝不等于要做出让步,而是继续坚定不移的坚持自己的国家利益,对手能够做出让步则更好,不能够做出让步也无所谓,我行我素,仅仅将这种会晤作为一种沟通的手段,或者是作为外交噱头,提升民意支持率的看点。

但是,中方的思维和政策行为方式与日本则有很大的不同。中方期待两国人领导人的会面一定要保证有一个和平友好的气氛,既然已经会面了,那就要谈出一个结果。要谈出一个结果,双方都要有一个谅解和让步。这和日本轻易不肯做出让步的外交模式发生了矛盾,因此,中方很难理解,日本固执己见,不做任何妥协和让步的外交模式,甚至认为日本没有真诚,没有以实际行动来推动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同时,日本不断蚕食中国的利益,不断向前拱的战略,中方也会认为,这是一种得寸进尺的模式。这种模式一旦超过了中方忍耐的限度,严重危害到中国的国家利益,中方也将毫不含糊地发起反击和反制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会认为,中方小题大做,行为过分,对中方充满怨气,从而进一步强力应对,致使两国关系陷入僵化。这就是近些年来,中日两国关系当中不断恶性循环的模式。如何才能走出这种恶性循环的模式?应该是中日两国领导人思考的重要问题。

笔者以为,日本必须放弃小步子走,不断向前拱,蚕食中国利益的政策和战略。因为中国已经不是二战之前积贫积弱的中国,想不断的蚕食中国的国家利益,积小胜为大胜,迫使中方吞下苦果的做法,是不可能实现的。中方可能会在日方一些小的突破上加以忍耐,但必然会在某个环节,和某个时态上进行无情反击和反制。因为中国已经具备这样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实力,有能力捍卫自己的主权和尊严。所以,对日本而言,在中日关键的矛盾问题上,搁置是最好的办法,蚕食是最差的选择。

对中国而言,一定要放弃领导人会晤就能解决问题的这样的思维和政策模式,而仅仅将其当作沟通了解的手段。能解决问题更好,不能解决问题也无所谓,沟通本身也是一种外交的进展。千万不要搞面子外交。认为领导人会晤不达成什么成果,则失去了意义。对于日本这样一个轻易不肯做出让步的国家,不要期待会达成什么样的成果,这种期待的心态如果过于强烈,那么最后只能迫使中方自身做出让步,从而对中方的利益造成损害。这是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教训。

因此,我们一定要在了解日本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基础之上,确立我们的政策和对策,即把领导人之间的会晤,仅仅当作沟通和了解的手段,而不要过分期待其中的成果。更进一步而言,我们也把会晤本身,当作一种外交的成果。毕竟会晤可以达成沟通的目的,可以达成相互了解的目的。如果从这种角度而言,我们就不会怯于会晤,而会去勇于会晤。对于岸田外相的这次到访,我们也应该抱着这样一种平常心,积极的会晤,坦率的沟通,同时,也并不期待非要达成什么样的成果。这样,我们的外交就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务实,更具有进退自如的弹性。

(作者系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周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