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冰天雪地赤脚抬担架 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

作者:刘梦阳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5-05 11:32:45

抗美援朝老兵:冰天雪地赤脚抬担架 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

李志明近照。(李志明家人供图)

中国日报网北京5月5日电(记者 刘梦阳)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打响。在接到朝鲜的援助请求后,同年10月25日,第一批中国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正式开始抗美援朝。60余载转瞬即逝,这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的志愿军同志大多已至耄耋之年,但回想起当年的那一次次战役,他们仍记忆犹新。

李志明1930年出生在辽宁省新宾县东昌台村,1950年10月作为第一批中国抗美援朝志愿军入朝,担任通讯员,后入战勤连(担架连),多次出色抢救伤员。李志明参加了抗美援朝四次战役,荣立三等功三次,在第二次战役中,他参加了著名的三所里战斗,并荣立了一等大功。

为打破美国政府“先停火,后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的阴谋,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组织发动了进攻战斗——第三次战役。时值隆冬,作战条件恶劣,李志明对这一次战役印象极为深刻。

向朝鲜老百姓借粮吃

当时,李志明在38军113师339团的担架连担任班长,随队参加了打击当面之敌韩6师防线的战斗。

我志愿军指战员冒着恶劣严寒,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昼伏夜出,食卧于冰天雪地之中。白天,美军飞机耀武扬威地在志愿军的阵地上空盘旋、俯冲、扫射、轰炸。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志愿军指战员上山就隐蔽起来,困了就睡在雪地里。志愿军的伙食水平比较差,吃的是粗粮和咸菜,由于我军当时的后勤保障水平比较低,经常发生断粮的事,这时候志愿军的主要食品是由朝鲜当地供应。

李志明回忆说:“突破‘三八线’后,几乎当时看不到人,都逃生去了,当时部队没有粮食就借用老百姓的粮食,后来后防运到粮食再还给老百姓。我们吃老百姓的咸菜,他们每家都有好多咸菜,特别好吃。”

抗美援朝老兵:冰天雪地赤脚抬担架 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

1955年,李志明在吉林省山城镇驻军。(李志明家人供图)

“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

由于当时我军的装备水平及后勤保障条件有限,我军的伤亡很大。为了把伤员及时地送到后方医院,李志明所在的担架连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随时都有可能牺牲的危险,奋不顾身地把伤员送到后方医院。担架连不仅仅担负运送伤员的任务,同时身上还背着枪支弹药参加战斗。

李志明和张保仁、马忠元等11位战友,把配属的三副担架当成了消灭敌人的武器,四个人一副担架,冒着浓浓的硝烟战火,踏着崎岖不平的山路连续不断地把伤员送到后方医院,行走路程30多里,及时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战友的生命,极大地保护了部队的战斗力。

身为班长的李志明,既要亲手抬担架,又要领导全班战友完成任务,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保护本班战友的生命安全。遇到危险时刻,李志明总是冲在第一个,当炮弹在身边响起的时候,李志明总是奋不顾身地扑到战友的身上。他说:“要把生的希望尽可能地留给战友。”

抗美援朝老兵:冰天雪地赤脚抬担架 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 

李志明获得的奖章,从左至右依次是:全国解放纪念奖章,抗美援朝朝鲜军功章两枚,抗美援朝纪念章,东北解放纪念章。(李志明家人供图)

冰天雪地赤脚抬担架

第三次战役期间,李志明和战友们已经不知道哪一天睡过觉,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开饭时间了。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刚开始时他们甚至是用脚趟着路护送伤员,由于每天连续不断地往返于前线和医院,到战役结束的时候,他们能够在漆黑的夜晚跑步前进。

渐渐地,鞋子都跑丢了,李志明和战友们索性就光着脚继续执行战场救护任务。在整个第三次战役期间,李志明已经不知道他们到底跑了多长时间的路程,不记得救了多少战友的生命。战斗结束时,战友们发现,彼此都消瘦地脱了相,几乎皮包骨了。

“我参军打仗没有抱生的希望回国,子弹真的不长眼晴,特别是在前线,那真是生死一瞬间。同我一起参军的十人只剩我和另外一名战友,而那名战友身负重伤失去了一只胳膊,现在已经去世了。”86岁的李志明说着,仿佛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编辑:周凤梅 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