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文化中国的建设将成为发展重点,具体包括“一个工程”和“四大体系”。“一个工程”,即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 “四大体系”,即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对外文化交流体系
当中国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化发展迫在眉睫。这既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需要,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十三五”时期,文化中国的建设将成为发展重点。具体包括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对外文化交流体系。不少专家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一个工程”、“四大体系”将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揭开更加繁荣的图景。
一个工程四大体系:对应的是当前的薄弱环节
毋庸讳言的是,相比以往,今天文化强国建设的起点更高——文化领域的诸项改革卓有成效:电影市场成为全球第二大票仓,作家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相继获得国际文学重要奖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3%、并可望在2020年达到6%成为支柱产业……
但与此同时,相比于经济硬实力,文化软实力相对薄弱,出现了专家所说的“不对称崛起”,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尚未起到全面带动作用,有诸多亟待破解的瓶颈。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高宏存对记者表示,一个工程与四大体系,一方面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另一方面也对应着当前文化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到国家
精神的塑造和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但以前对这一部分重视不够,导致传统文化没有得到有效传承。”
上海市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荣跃明则认为,当前文化建设中遭遇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文艺作品的创作力得到释放后,如何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以文学创作为例:目前我国每年诞生的长篇小说逾千部,并且通过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获得了二次传播,但其中真正的精品力作并不多,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现象,同时精品的传播力度也非常有限。在荣跃明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商业杠杆引导了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促进和鼓励精品创作的
机制,目前还在探索之中。这也是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的意义之一。”
破解瓶颈的核心:最大限度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
如何破解瓶颈?“管理方式的变化和文化领域的主体转型是核心问题。关键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同时最大限度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说,“过去我们做公共文化服务也好,弘扬传承传统文化也好,主要是政府来做。未来应该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完成。”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文化建设自然也不例外。与此同时,文化传播与消费方式的变革,也对政府部门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以对外文化交流为例,如今已经鲜有人把“去金色大厅演出”当做荣耀来显示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长久以来以官方主导的文化输出模式效果有限。有专家表示,在传输文化的手段模式方面,韩国给我们上了很好一课。不久前热播的韩剧 《太阳的后裔》 与全世界32个国家签订了出口合同,在中国国内视频总播放量超过20亿,“相比之下,我们运用市场规律来传播文化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荣跃明这样说。
几位专家不约而同地表示,传统文化传承也应借助市场机制,才能真正有助于文化的可持续传承。祁述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说:“我们做过调查,凡是市场接受度高的,传承状况就好;市场接受度低的,往往年轻人不愿意去接触,久而久之,传承人都很难找到。”在专家看来,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非遗传承体系,这是非常必要的,但这套体系只能是底线的保护,更积极的保护是在保持非遗本真性的基础上,尽量采取市场接受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