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理论和思想的火光照亮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作者:周成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5-18 13:35:07

5月17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时代意味着一个大局,怎样的思潮怎样的思想理论引领局势,事关这一个时代的辉煌与衰败。因此,宣传思想理论工作不可轻视,可是宣传什么思想理论,又如何去宣传?我们还要从哪里去吸收这些优秀的思想理论?

这个时代需要好思想,需要好理论,这种需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总结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思想理论都需要不断夯实。这个时代也一定能够产生思想和理论,因为我们正身处于一个和平强大繁荣的历史时期,我们有支撑思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外在物质基础与时局支持。因此,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长期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陷入了一种瓶颈和误区,理论显然脱离于实际,思想也远离了社会生活,难以解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成长的“中国经验”,难以深入阐述中国在历经几次动荡后仍旧坚挺并且强大的“中国自信”,难以用一种合适的方式方法去宣传“中国思想”。这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一大尴尬和问题。我们去思考这个难题的过程,也是一种思想和理论在与传统认识碰撞并不断生长的过程。

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财富的国家,中国曾经的学术争鸣和哲学思想的传承是具有极大特点和优势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但是目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却有些“沉寂”,一是汲取先哲和前辈的思想理论精粹较为缓慢,二是传播思想教化公众较为被动。如此之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却偏偏无法承担起重要的责任,这是让人遗憾的——显学不显!

习近平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我们又应当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里需要把握几点要求: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二是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三是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几点要求?

首先这是文化自信的问题,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因为文化是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所以我们要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再者,这是结合时代特征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的基础上,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然后,我们要有一种系统的认识和定位,以及专业化的处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各个领域,囊括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我们需要理论的支持和指导,但是我们也拥有理论的基础财富。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需要思想的主心骨坚定自信的道路,我们也拥有产生好思想的时代环境。这是一个好时代,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美好去推动美好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有所作为!

(作者系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 江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周成洋)

(编辑:于熙 王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