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17日在京主持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他开篇名义地强调,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因此,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那么,该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呢?习近平送给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三大“锦囊”。
“锦囊”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
习近平指出,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有着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参加座谈会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就说,“加强传统文化研究,应当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思想资源,努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向前发展。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积极进取、海纳百川的文化气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借鉴不是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当前,有些学者简单套用西方的一套学术概念和学术话语来解释中国道路,离实践的问题、食洋不化的问题、“去马克思主义化”的问题、“去中国化”的问题相当程度上在学术界存在。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加快建设体现中国立场、具有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用中国理论、中国价值、中华文化占领思想理论阵地。
“锦囊”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选择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依靠中国式办法,并且在不少领域也找到了中国式办法,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不断丰富的注解。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这实际上就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敏锐地把握这样一种深切的时代感,方能做到不负时代、不负使命。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钟君就说:“很庆幸自己身处这样波澜壮阔、变革创新的伟大时代。”
正如马克思所言,对一个时代来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历史经验证明,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重大的、迫切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脉络、找到发展的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锦囊”三:体现系统性、专业性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是不同学科、不同知识门类交叉渗透、系统集成的一种体系。同时,哲学社会科学也是一个价值体系,既有科学性,也有其独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习总书记给我们送出的这三个“锦囊”,对于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将发挥极大的指引作用。(中国日报网评论员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