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可成才 尽展其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十二五”人才发展综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5-20 00:00:00

据中国交通新闻网消息:人才辈出方能事业兴旺。

“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简称部公路院)瞄准“建设国际一流科研院所”目标,以人才资源为发展第一资源,坚持“给想干事的人以机会,给能干事的人以舞台,给干成事的人以激励”,大力推动人才发展规划的实施。深化“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增能减”制度,开展了一系列人才创新行动,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打造了一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创建了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人才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新成就。

围绕行业发展 搭就成长舞台

“十二五”以来,部公路院围绕国家、行业发展需求和交通运输发展主题主线,持续不断地开展科技创新,为人才队伍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舞台。

据部公路院院长张劲泉介绍,部公路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引领能力和服务行业能力”为着力点,大力推动科技发展规划的实施。重点突破交通运输行业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领域的共性与核心技术,攻克支撑“畅通、高效、安全、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高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中国交通新闻网记者了解到,部公路院在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十二五”期间,部公路院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包括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世界ITS大会最高奖项“世界智能交通杰出成就奖”1人。

与此同时,部公路院还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全国交通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交通青年科技英才5人、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第三届交通运输部部长政策咨询小组成员2人、第四届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成员7人、博士生导师8人。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则蔚然成风。如今,部公路院已经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环境氛围,从而确保各类各层次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强化高端引领 领军人才辈出

“‘十二五’期间,我们建立了首席研究员制度和院士培育制度,在公路路面、通行能力两个方向组建了首席研究员团队,在智能交通、桥梁工程两个方向组建了院士培育团队,全院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部公路院党委书记杨文银介绍说,领军人才带领的团队获得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推动行业技术升级和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院士培育制度日臻完善

2014年,部公路院启动院士培育制度,重点打造优势学科方向的研究团队,策划和组织实施重大技术创新活动,培育院士候选人,并为团队建设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优厚的待遇礼遇。截至目前,已经组建“智能运输系统”和“桥梁结构安全”两个学科方向的院士培育团队,张劲泉院长荣获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王笑京总工程师当选科学中国年度人物,并带领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业界,张劲泉被称为“桥梁医生”,主治桥梁的“疑难杂症”。从业30年来,他潜心于桥梁检测评定与维修加固、桥梁结构监测与安全评估、桥梁耐久性研究等,足迹踏遍大江南北,“诊治”过的桥梁不计其数。他不仅熟谙新桥的设计、建设技术,还牵头建立了我国旧桥检测评定与加固改造的完整技术体系和方法。他不仅能够迅速洞悉各种桥梁的病因、病理,还善于“开药方”、“做手术”,以精湛的“医术”成为桥梁界公认的“名医”。

作为中国智能交通领域的“领路人”,王笑京领导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智能交通科研中心——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了我国第一个智能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主持完成了“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标准体系”等,推动了我国交通控制与管理、电子不停车收费、交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进程。由他推动成立的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已拥有140余家国内外会员单位。他还为国际和国内ITS交流、研究和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世界智能交通大会理事会理事和亚太ITS协会主席。

首席研究员脱颖而出

2014年4月8日,部公路院首席研究员聘任仪式隆重举行,时任副院长张劲泉与王旭东、陈永胜两位首席研究员签订目标任务书,成为部公路院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的里程碑。

据部公路院人事处副处长孙继洋介绍,从2013年开始,公部院在重点学科方向尝试开展首席研究员制度,并向社会广纳英才。通过多个环节的筛选,王旭东和陈永胜脱颖而出,分别获聘“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和“道路交通安全保障技术”学科领域首席研究员。

王旭东多年从事沥青路面材料与结构研究及相关技术应用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主持编制国家、行业规范及标准10余项。作为部公路院首次聘任的首席研究员,他感触颇深:“院里为首席研究员获取重大科研项目提供了组织支持和保障,为团队建设提供了博士后和关键人才岗位编制,还为学科实验室建设优先争取资金支持等待遇,帮我们解除了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王旭东带领的研究团队围绕路面结构响应和路面材料微细观开展研究,承担的“废旧轮胎修筑高性能沥青路面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经过团队十余年攻关,实现了橡胶沥青产业化,推动了这项技术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应用。团队还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建设等工程,编制了我国第一套橡胶沥青行业技术标准。

陈永胜是一名“海归”,回国前一直在加拿大从事交通安全研究工作。获聘首席研究员后,他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7名成员中5人拥有博士学位、2人拥有硕士学位。团队成员各展所长,以现代交通安全大数据分析为核心开展攻关,探索以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数据可视化等方法解决交通运行动态风险评估、天气与交通事故短临预警等科技难题,逐步构建了新一代道路安全分析及保障理论方法体系。团队成员多次在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

依托平台建设 创新团队展翼

“十二五”期间,部公路院积极构建技术创新平台,成就斐然:新增实验室和业务用房6.4万平方米,各类试验、计量和检测设备735台套,科学研究试验路2800米、试验验证广场11万平方米;申报建设了“国家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行业重点实验室,启动我国唯一足尺路面加速加载试验环道建设工作;建成行业唯一一所国家道路与桥梁工程检测设备计量站,使我国公路行业具备了专业化计量、检定和校准能力;申报并获批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道路运载装备检测检验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

依托这些科技创新平台,部公路院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基本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技术骨干为主体的科研团队,强化了持续创新能力。

标杆团队树立品牌

在部公路院众多创新团队中,桥梁长期性能与安全可靠性研究团队和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团队发挥标杆引领作用,成为部公路院科技团队建设的品牌。

近年来,桥梁团队针对公路桥梁在建与运营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大量应用基础性研究,积淀形成了桥梁结构长期性能与耐久性、桥梁结构承载性能与安全可靠性等优势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并于2013年荣获“国家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该团队的部分研究成果被纳入6部标准规范,对提高我国公路桥梁养护管理水平、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部分研究成果在2600多座桥梁检测评定和加固改造中应用,节约了养护改造资金。成果推广过程中还培育了一大批桥梁检测、加固与养护队伍,促进了我国桥梁养护管理与加固改造技术的提高。

智能交通研究团队(ITSC)针对智能交通系统发展中存在的重大技术问题,对有市场价值的重要应用科技成果进行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后继工程化、产业化及系统集成。团队承担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运行监管与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ITSC承担完成国家、省部级及重大项目近百项,在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框架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技术突破,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成果,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坚力量崭露头角

在部公路院,有一批活跃在各部门、各专业的创新团队,他们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

曹东伟带领的团队研究领域是沥青路面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团队发明了多种新型路用材料及制备技术方法,有力支撑了公路建设对耐久、安全、环保等材料的需求,多项技术打破国外高新技术材料在我国的技术垄断或主导地位。2013年,凭借对“高性能沥青路面新材料及制备技术”研究的出色成果,曹东伟团队获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团队以这项发明为基础,依托企业进行产业化转化,在全国25个省(市)的4000多公里高等级公路或城市道路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同时,部分项目成果已经出口海外,其中高模量抗车辙剂已经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万美元。

潘玉利带领的公路养护技术团队以合作、共同承担等多种形式,开展公路养护技术工程化研发验证、产业化示范和规模化应用,取得了丰硕成果:围绕路况快速检测、病害诊断分析、大修养护设计、旧路升级改造四大领域,形成了8项关键技术和10类产品,获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26项。2011年,团队承担的“公路网快速检测与损坏修复关键技术”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国家安全生产和应急专家,汽运中心副主任周炜主持了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等,多次参与特别重大交通事故国务院调查组工作。近年来,他带领团队以道路运输装备为主线,以研究客车群死群伤及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恶性事故的影响因素为突破点,以运输车辆道路行驶安全性、可靠性等为研究发展方向,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15年,他带领团队完成的“车辆联网感知与智能驾驶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唐琤琤在公路交通安全研究领域耕耘了二十载,致力于国家和行业重大科技项目研究、交通安全标准化、交通安全科研成果推广和应用工作。2012年,她被交通运输部推荐为国际道路协会交通安全技术委员会委员,成为交通运输行业少有的在国际组织任职的女性代表。她带领的路网风险评估团队2013年被国际道路评估组织授予ChinaRAP团队称号,目前获得近20项国际合作和海外实施项目,并进入国际道路评估组织、新西兰交通局的咨询服务采购目录,成为国内世行和亚行项目中交通安全技术的主要支撑团队。

新生团队朝气蓬勃

部公路院还活跃着一批新组建的颇具潜力的科技团队,他们朝气蓬勃、踏实肯干、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甩挂运输车辆装备团队组织实施了重大科技专项、推荐车型等多项技术研究和服务工作,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发布甩挂运输车辆技术标准指导3批144个车型,累计销量4万余辆,为甩挂运输试点工作提供了车辆保障,显著提高了我国货运车辆的技术水平和标准化水平。

综合驾驶VR仿真与驾驶行为数据挖掘研究团队成立于2014年,团队系统研究驾驶人与道路、车辆、交通流和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关系,形成驾驶行为研究实验系统和平台,并构建大数据仓库,利用实用数据算法和模型,支持道路基础设施、整车与车机等改进与优化。团队已承担多项国际和国家研究项目,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优化人才结构 青年英才济济

青年科技人才是部公路院人才梯队中基础最广、人数最多、示范效应最明显的群体。为加强青年人才培养,部公路院2013年出台了《青年科技拔尖人才选拔培养行动方案》,2014年出台了《关于实施优秀年轻干部“蹲苗工程”的意见》。

“这两项组织举措都是面向青年人才的,前者旨在强化专业技术骨干人才的培养选拔,后者旨在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杨文银说,这两类人才是未来部公路院持续发展、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只有把他们培养开发出来了,事业才能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世界一流科研院”的部公路院梦才有希望实现。

如今,已有12名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新桥公司的路为是其中一员。他说:“若要比别人优秀,必然比别人付出更多。”他一直在本职岗位默默付出,承担的项目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部公路院团委从2010年开始,每两年开展一次“十大杰出(优秀)青年”评选活动。截至今年5月,共有60名青年获此殊荣,有的已经走上了领导干部岗位,有的则成为技术骨干,带领团队开拓创新。

公路中心的张蕾既是院拔尖人才,又是部直属机关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院“十大杰出(优秀)青年”。她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以扎实的基础研究推动科技创新,用点滴努力让最“土”的行业开出最艳丽的“科技之花”。

部直属机关青年五四奖章十大标兵、院“十大杰出(优秀)青年”张巍汉是一位多面手,他在我国交通安全研究领域的交通气象、安全评价等多个研究方向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主持建设的大驾驶模拟器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

“期望更多的优秀年轻干部尽快成为部公路院这座大厦的顶梁柱,让部公路院更加活力四射。”杨文银感慨地说。

“十三五”大幕已经开启。部公路院将以建设“交通强国”为己任,按照“开放吸引、自主培养”原则,加快人才梯队建设,优化调整人才结构,加快形成基础深厚、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团队和领军人才,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科研院”源源不断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