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城市如何不“看海”| 世界观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5-23 08:50:20

“今年以来最强暴雨”20日袭击广东,城市看海再度成为热词。重灾区茂名市信宜市更是遭受了重大损失,8人死亡、4人失踪。

小观特向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院长沈迟约稿一篇,谈谈他对城市防涝的一些规划和建议。

不知从哪一年起,“城市看海”成了网络热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沿海内陆,热情的网民们纷纷贴出大街上行船、广场上捕鱼的照片,当然也偶尔会有立交桥下行人溺亡的悲伤消息。内涝几乎覆盖大多数城市,纵使民众能以乐观的姿态面对雨水浸泡的城市,但是内涝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及对市民生命的威胁,无论是“看海”或“捞鱼”,都是不能相比的。

城市内涝问题不是最近才有,只是随着城市面积大幅度增加、内涝造成的损失更重、新媒体传播更快更广而越发引人注目。据国家防洪抗旱办公室2015年8月17日公布,当年已有154个城市因暴雨洪水发生内涝受淹,受灾人口25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1亿元。

【时评】城市如何不“看海”| 世界观

信宜受灾地区航拍。图片来自人民网。

2013年9月16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提出全面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减灾能力,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虽然各地政府加大了地下工程管线的建设力度,但城市内涝问题仍旧突出。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各地目前较多地都是从工程角度下手,但这并不是仅仅靠提高排涝标准,加强设施建设就能完成的。需要综合治理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第一要有前瞻性地确定排水设计标准,按照标准改造、建设排水设施(管、渠、沟、泵等),加强河道疏浚和维护,使排水系统在暴雨来时能够正常运转。我国现行城镇排水设施建设标准比较低,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0.5至3年(即抵御0.5至3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区也只有3至5年。而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1年,90%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比规范规定的下限还要低。即便是北京城区的排水管网,大部分重现期标准是1/3年,也就是说可以抵御一年三遇到一年一遇的降雨,只有小部分地区达到5年一遇的标准。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城市雨水系统的设计重现期原则上为5到10年。

要改造既有的设施达到较高的标准,需要巨大的投入,也非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日本从1992年起用十余年时间,投资2400亿日元,在位于东京北部的琦玉县修建了“首都圈外围排水系统”这一体量巨大的排洪分洪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东京首都圈的防洪泄洪难题。

【时评】城市如何不“看海”| 世界观

5月21日,工程机械清理灾后信宜市区淤泥。

第二是遵循生态理念,建立低冲击开发的模式。仅仅靠建设排水管渠难以从源头解决排水的需求。对于雨水排放而言,低冲击城市开发就是尽量尊重原始地形和接近原始的地表渗透,通过有效的水文设计,综合采用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方式减少径流排水量,使城市开发区域的水文功能尽量接近开发之前的状况。

由于大面积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地表汇水分区、大量硬地面/屋顶使同样降水特征下形成的地表径流大大增加,当前我国通过建设海绵城市,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增强城市地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主要通过城市水系统的保护、绿地系统布局及其与水系统的有效衔接、城市排水防涝管渠系统建设、道路广场绿化带及透水铺装、建筑物和小区雨水收集系统等实现。

【时评】城市如何不“看海”| 世界观

城市内涝,洪水中行使的公交车。

第三是重视非工程性措施。应对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除了工程抗灾减灾以外,非工程性措施也必不可少。非工程性措施包括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立、社会防灾思想的宣传等。随着科技进步,天气预报特别是短期、局部预报能力和水平都比过去有大幅度提高,要加大空中与地面结合的城市气象监测网建设,加强强降水的短期、局部预报,为科学决策提供关键服务。加强减灾教育,向居民宣传防灾知识,帮助居民掌握避险、自救、互救常识,加强灾害意识,提高自我防灾能力。

【时评】城市如何不“看海”| 世界观

一座受暴雨袭击而变身“威尼斯”的城市。

第四是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建立智慧的防洪排涝系统。城市中的卫星、气象、通讯、摄像头、传感器乃至个人实地观测等信息收集渠道已经相当充分,通过信息合成,更为智能地对内涝易发地区在降水过程中可以预计的时间内将发生的内涝发出预警、判断、发现和救灾调动,统筹保障措施。

第五是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受灾严重的城市,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整合市政、环保、电力、通讯、交通等多部门职能,由当地政府成立应急指挥部门,有责有权,平时做好应急预案,灾时统一指挥调度。

由于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和应对的成本等原因,很多地方,尤其是大城市几乎难以完全避免发生内涝。我们应当做到的是在暴雨重现期未超过设计标准时不发生内涝,万一超过标准时,城市也有适当的应对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而这也是对城市管理者治理能力的考验。

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世界观”

微信ID:world_insight

【时评】城市如何不“看海”| 世界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