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林区转型发展 让保护生态和保障民生相辅相成

作者:沈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5-24 16:50:35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林区转型发展 让保护生态和保障民生相辅相成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首站到伊春(图片来源:新华网)

2016年5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省伊春市考察调研,实地考察了当地天然林保护情况、林场转岗职工就业生活状况以及林业产业发展情况,强调林区转型发展既要保护好生态,也要保障好民生。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全省地貌特征是“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林地面积26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6.7%。黑龙江森工林区是全国最大的国有重点林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国土安全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伊春更素有“祖国林都”“红松故乡”美誉。

2000年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保护森林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已在黑龙江省逐步得到贯彻。天保工程二期启动以来,森工林区木材产量已在2013年由410万立方米调减到89.4万立方米, 2014年4月1日起,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标志着我国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

但是,森林资源的保护不代表要以牺牲林区工人的生活来源为代价,相反,林区转型发展将为整个林区乃至更广阔的区域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习近平在这次考察中强调,林区转型发展既要保护好生态,也要保障好民生。生态资源就是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在这里,我们应该更清楚的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不仅仅是让子孙后代受益的长远战略目标,也不仅仅是全球视角下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大局选择。它事关当时当地人民的福祉,尤其在当前消费结构变迁、传统发展方式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坚持保护森林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才能为林区人民的创业增收打开新路子,创造新条件。

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以来,黑龙江林区积极调整结构,发展八大产业,一次产业比重逐渐减小,二、三次产业比重增大。森林资源在休养生息的条件下得以多元可持续的开发利用,虽然产业水平低、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但林业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林下种养殖、森林绿色食品、北药、生态旅游、林木加工(对俄林业合作)等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聚集效应初显,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已经为保障林区人民民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具体实施方面来说,关于如何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转型发展期,解决好转型期的各种问题、发挥好转型发展对民生的有益作用,让生态文明的中国梦真正惠及广大林区人们,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林区转型发展过程中要采取措施,搞好帮扶、做好低保工作,确保林业工人平稳转型、生产生活上有序过渡,同时要积极培育林业工人掌握新本领、新技能。只要勤劳肯干,守着绿水青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

具体来说,首先是强调政策扶持。黑龙江省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后,从2014年到2020年,中央财政每年增加安排23.5亿元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资金,主要用于保障林区干部职工的基本生活和社会正常运转。此外,地方政府也都采取了对当地林业转岗职工的安置、补贴等措施,在林业转型发展初期对保障民生、保障转型发展的稳步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强调新型产业和从业人员的培育。习近平指出:“传统林业转型方向主要集中在与农产品有关的产业上,但要打开思路,不要单打一,注重多元化。” 转型不能被局限在传统林业的思维方式里被动进行,林业工作不仅是造好树、防好火,更要积极可持续的新角度应用森林资源为林区人民、为整个社会创造财富和多重效益。

对林区工作者来说,则要帮助他们培养创业创收的自身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黑龙江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林业转型发展后脱离传统林业工作的数万名从业人员不仅要妥善予以安置和补贴,更要积极培育其适应新型产业的知识技能。这样,林业转岗职工在林业转型发展中得以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将反过来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成为转型发展的推动力量。在考察中,习近平在了解停伐后一些林业工人的收入渠道后说:“看到你们找到一些生产生活的出路我很高兴。党中央始终关心大家,党和政府的政策会一以贯之,大家还要自力更生,找到新的门路,让伊春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对伊春的考察调研和黑龙江林业转型发展的初步实践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生态建设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并不矛盾,森林资源保护和林区人民民生保障相辅相成。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上改革资源管理体制,合理、多元、可持续的开发自然资源将成为改善地区经济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可行之路。(沈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