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网络主权”和“信任知识分子”所蕴含的共同意义

作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5-27 20:28:11

近期,习近平主席先后做了一些重要的论断,部分西方人士认为其相互矛盾。习主席一方面呼吁各国尊重“网络主权”,以便中国政府规范中国网民接触到的网络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国各级官员干部要“充分信任知识分子,欢迎他们提出批评,减少对知识分子创造性劳动的干扰。”我关注习主席已超过十年,我确信这两个论断并不矛盾,但前提是需要正确地理解他们。这两个重要观点提出的时间相近,绝非巧合,深刻地反映了习主席的思想深度。我会分别阐述“互联网主权”和“信任知识分子”的重要意义,然后就二者结合的重要性给出思考。

先说网络主权,宣扬互联网应开放自由,免受国境线束缚和国家控制固然很好,但是现实世界却并非如此。网络与现代生活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联系越密切,国家就越要加强管控力度,将现实世界的规则运用到虚拟世界中。

互联网不再是随便发表各种愤怒言论的自由空间,不再是1996年约翰·菲利普·巴洛(John Philip Barlow)所宣称的:“工业世界的政府,你们这些铁血之躯的巨人,令人厌倦……我们不欢迎你们。我们聚集的地方,你们不享有主权。”

如今,互联网一方面可以促进大规模的资金流动和电子商务活动。但另一方面也滋生了色情,恐怖主义和各种犯罪活动。正如在现实世界中,这些非法内容都将会而且应该受到管制,随着非法内容造成的网络后果越发严重,这些内容势必受到日益严厉的管制。

实际上,一些国家更进一步在网络上管控政治及宗教异议人士,这正如各国管理现实世界的手段也各有不同。一国之“管理”即彼国之“审查”,这再正常不过。

我并不是说,网络主权——鉴于其带来的限制——在理想世界里是一件好事。但我的确认为中国领导层相信,管理互联网有利于国家。因为他们相信,相关制度可以维护社会稳定,继而维护与中国当前国情及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治体系,所以这对中国来说是件好事。

至于信任知识分子,习主席的指示明显是要改变现状。为了国家利益,他想改善知识分子的现状。但习主席设定了界限——“只要出发点是好的”。这意味着他希望知识分子将国家和人民放在首位,坚持“正道”并且“不人云亦云”。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解放了思想,即生动又充满活力,其表达方式多样,其涵义不能被错误领会。习近平主席说,党和政府部门应充分信任知识分子,营造有利环境,便于他们施展才华,发展事业。他说,官员应广纳知识分子的批评建议,做他们的“挚友、诤友”。

接着,习近平建议官员“采纳建设性意见,即使一些意见和批评有偏差,甚至不正确,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他强调,知识分子不应因发表观点而受到责备或惩罚,并强烈要求官员不得“干扰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劳动,让他们把精力集中在本职工作”。

一些西方评论家认为,西方曾批评中国的限制越来越严,这只是习近平对该批评做出的回应。我不同意这一观点。我认为该举措立足于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以及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大量错综复杂问题的需要。因为,若中国最有文化、最聪明的人觉得自己不能尽心竭力,不能发挥创造力,不能自由批评——如果他们受到威胁,感到恐惧——那么整个中国建设大业都将一并受损。

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改革,改革需要知识分子创造性的参与。改革意味着改变,改革就是要做不一样的事,做不一样的事就是要批评当下的工作方式。

这其中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网络主权和信任知识分子,二者显然息息相关。要想理解两种观点何以相继提出,就要认识到,维持整体政治稳定与释放个人创造力对于习近平主席实现中华民族的宏图伟业同样重要。

(作者系公共知识分子、政经评论家及国际企业策略师罗伯特·劳伦斯·库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