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似乎没什么大事发生,微博难得地平静了两天,熬鸡汤的和讲段子的照旧在想办法招揽观众。
但昨天上午,这种表面上的平静被打破了,一起上海警察暴力执法视频悄然流传。视频中一名中年女子骑电动自行车被交警拦下,几经反抗后被戴上了手铐,而且还是背铐,摁倒在地上戴的那种。
该不会又是一起雷洋案吧?好在上海警方的执法记录仪没有坏。几个小时内,虹口公安分局官微发声:
还贴了图,社保队员被违法骑行女子抓伤:
虹口公安分局粉丝只有两万出头,但这条微博至今被转超过3500次,有支持警方的也有反对的,至少不是雷洋案中的一边倒了。
对警方的质疑依然存在,但现在更像是如何限制警权的公共讨论,避免了一场潜在的舆论危机。
如果说我们能从这次事件中学到什么的话,首先就是,要相信人民群众明辨是非的能力。执法情景有没有严重到必须使用暴力?使用的暴力是否过当?人民群众自有公论,即使有个别偏激者搅浑水,也不会影响总体判断。
警方早已意识到执法保留证据的重要性,不仅大街小巷摄像头密布,更为一线执勤警力普遍配备了执法记录仪。这些是加强警方公信力的重要手段。只要摄像头别集体坏、选择性地坏、在证据对警方不利时突然坏,只要执法记录仪和内存卡别忽然变得不经摔,警方的公信力就不会出问题。即使个别警察不当执法,民众也不会因此而不信任警方。
其次,有必要制订一部可操作的一线警察执法规范。这个咱们看看济南民警宋健在微博上怎么说的吧:
“我们真的不需要大而全富而美规范精装本,那种空话连篇的东西,不是用来垫桌子腿就是用来压被风吹起的材料纸。我们需要实实在在的告诉基层民警该怎么做,那些‘依法、妥善处置好’的鬼话,只是把责任甩给基层处置人员的外交辞令。我们需要的是现场警告什么语言,使用什么动作,倒地使用什么方式,如何戴手铐等细的不能再细的东西。”
没错。目前的警察执法规范确实有这问题,关于警察什么情况下可以做什么,讲得不够细,经常用一句“依法妥善处置”概括。这样做虽然赋予了一线警察临机处置的便利,却也把责任卸给了他们。
不怕规矩多,就怕没规矩。当缺乏细化、可执行的执法规范时,一线警察个人也是弱者,因为他们和执法对象一样得不到法律的保护。缺乏法律规范,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一样处在丛林之中,比拼的是谁更野蛮凶狠,而这正是文明社会、法治社会需要避免的情景。
美国警察枪不离身,关于警察执法过度的新闻也时有耳闻,却很少成为舆论事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执法规范十分细致,什么情况下可以开枪,该如何警告,警服怎么洗怎么烫都规定的一清二楚。国内甚至有学者专门研究这个,出了一本专著,咱们就选封面和其中一章的目录给大家看看:
第三章 警服与警用装备
第一节 制服、警械及警容风纪
第二节 警服洗烫和干洗程序
第三节 武器、手枪和枪套
第四节 防弹衣
第五节 服装补给
第六节 警车管理
第七节 车辆维护与保养
第八节 机动车碰撞审查委员会规则
第九节 个人巡逻警车项目
更关键的是,这份执法规范是全公开的,全美居民都能看到。这样,执法者和被执法者都很清楚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暴力抗法的侥幸自然就小了许多。
不仅是警察执法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法律中,缺乏详细规定的还很多,“妥善、自行协商、互相礼让”的字眼还随处可见。这些不是严谨的现代法律应当使用的词汇,要推进依法治国,这些都需要改变。
就从警察执法规范开始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世界观”
微信ID:world_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