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硕:吸睛的身份效应会是创业时代的过眼云烟

作者:中国日报网评论员 黄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6-08 15:54:28

作者:黄硕

黄硕:吸睛的身份效应会是创业时代的过眼云烟

中国日报网评论员 黄硕

西南政法大学大门外热闹的学林街上,有一位从日本游学归来的女大学生,法律专业毕业,学过插花、开过饭店、在外企上过班。但她不甘在家带孩子,决定完成大学时的梦想——卖煎饼果子。“老板,来个煎饼果子。”昨晚5点半,李玉红的小摊还没摆放整齐,就迎来了第一名顾客。如果不是时不时冒出的一句日语,一般人很难猜到,眼前这位卖煎饼果子的人竟然是海归。(2016年6月6日《重庆晨报》)

无论北大学子卖猪肉,还是“青姑娘”辞去公务员日照微商创业卖瓜子,卖点都不在“前缀”,他们最终能够做大做强,且一举成名,其关键点是以诚信为基础,以质优为前提将品牌做好。笔者认为,海归李玉红卖煎饼果子也应该是一样。

不错,有了“北大学子”、“海归”等这样的噱头,在一定时期内确实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确实比一般无名小辈能够招来更多的消费者,好奇乃人之常情。但毕竟身份、头衔不能当饭吃,要做大做强最终靠的还是实力。从媒体报道的“学生说我做的煎饼果子个头大、分量足,都爱到我这里来买”来看,学生们并非奔着李玉红的海归身份而来。

因此,在就业压力山大以及就业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海归做个体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笔者还是不赞成“卖煎饼果子是我大学时的梦想”这样的说法,毕竟卖煎饼果子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一般人都能做到,并且做好,如果真的是这样,卖煎饼果子何须到日本去完成学业研修,直接到天津去学习不就完了吗,何必绕这么大一个弯子呢?

有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职业都是创业的平台,每个行业都有成功的机会,本身更无所谓高低之分、贵贱之别。过度放大海归标签,不但不利于激发大众创业的热情,反倒可能给社会造成择业选择和价值实现的认知模糊。与其把传媒资源过多地聚焦于海归个案,倒不如多关注、宣传那些普通人、低学历创业者,多讲述他们的酸甜苦辣、成败得失,或更有助于消除社会偏见,激发大家的创业热情和成功自信。

行业无贵贱,赚钱养家糊口不在干什么职业,关键在于干一行专一行,海归卖煎饼果子也不例外,无论什么头衔,做什么工作,最后的落脚点都必须落实在质优上;否则,热度过后就会泯于常人,就会失去优势。

作者简介:黄硕,中国日报网评论员,央视网经济台财经评论员,环球网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北京时间”网站和新闻客户端(APP)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和讯网专栏作家,陈复生基金理事,媒体人,旅游达人,北京自由撰稿人和时事评论员。他在BBC中文网、联合早报网、明报、China Daily(中国日报)及其网站、Global Times(环球时报)、China.org.cn(中国网)等中外媒体上发表时评文章,并在甘肃卫视大型财经证券电视节目《交易日》以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七嘴八舌“趣”旅行》和China Drive节目里,对热点话题进行资讯分享与评论。作者邮箱:larryhuangshuo@163.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