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低碳城市发展领域务实合作——第二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综述

来源:人民日报
2016-06-10 10:23:16

第二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6月8日在北京闭幕,来自中美省州、城市及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代表们围绕碳市场等17个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闭幕式上致辞时表示,中美两国参会的省、州、市、区、郡联合发表了《中美气候领导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美双方代表还签署了27项合作协议。此外,有更多的城市加入到“中国达峰先锋城市联盟”行列,围绕落实国家碳峰值目标,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先锋示范作用。

中国将进一步把低碳试点扩大到100个城市

中国高度重视发挥城市在落实气候行动目标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勇在会上表示,中国已经在6个省和36个城市开展了低碳试点,覆盖了中国42%的人口、57%的国内生产总值和56%的碳排放。中方还将进一步把低碳试点扩大到100个城市。

会场上,除了必要的会议手册以外,只有两至三页纸质材料;每个矿泉水瓶上都贴上了签名标签,以便循环利用;会议使用零排放的新能源摆渡车……随处可见的经济环保理念,源自过去两年来中国践行大国责任,向世界发出的庄重承诺。

2014年11月12日,中美双方共同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2015年9月,为落实《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有关要求,中美双方在洛杉矶召开了首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同年12月12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今年4月22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代表中国签署了《巴黎协定》,承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

联合国城市与气候变化问题特使、美国彭博有限合伙企业和彭博慈善基金会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在会上表示:“中国的引领促成了《巴黎协定》的最终达成。现在,中国正在寻找用于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投融资途径,以达成其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对本报记者介绍说,本届峰会和去年相比,中美参加《宣言》的城市大幅度增加,提出的目标更加积极、务实、有雄心。

城市的绿色发展战略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

美国保尔森基金会、美国能源基金会(中国)和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6月7日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未来5年,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所需投资总额将达到6.6万亿元人民币,用于低碳建筑、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三大行业。据估算,“十三五”期间,中国需要投资1.65万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新建绿色建筑以及对现有住房和商业建筑进行大规模节能改造。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城市的绿色发展战略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交通、建筑和能源作为城市最主要的排放部门,其绿色化进程是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

“交通项目融资目前面临的一个挑战是投资和运营都严重依赖地方债务,这导致城市面临相当高的信用风险。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融资模式有助于丰富资金来源,确保更多资金投向低碳交通项目。”美国能源基金会(中国)城市项目主任王志高说。

美国保尔森基金会执行主任莫争春表示,“我们正在开发创新的节能建筑投融资机制,比如结合第三方评级机构体系建立绿色建筑政府担保机制”。

中美在低碳城市领域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张勇表示,中美两国在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我们鼓励和支持两国城市在加强低碳发展基础能力建设、制定低碳发展政策等方面加强交流和合作;在碳排放交易方面,中国开展了7省市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美国的部分州市也建立了温室气体配额交易市场,制定了零排放汽车的配额交易等政策;在财政和金融政策方面,中国低碳试点城市正在探索低碳发展相关的经济激励和融资支持政策,美国城市在引入社会资本、发展绿色金融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美国落基山研究所执行董事莱·坎贝尔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多进展。

美国不少绿色创新型城市在低碳发展方面的经验值得中国城市借鉴。美国波士顿市市长马丁·沃尔什表示,波士顿为节能减排的共同目标建立一个“联盟”,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都应加入这个联盟,大家坐下来讨论对策。

“中美低碳城市之间相互借鉴学习的态势令人欣喜”,总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大自然保护协会对外事务高级顾问罗伯特·谭塞对本报记者说,美国在建设海绵城市和绿色基础设施方面的经验可以助力中国打造气候韧性城市。

美国波特兰市首席幕僚长乔什·阿尔伯特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城市执行和运用绿色低碳科技的速度很快,这一点值得美国城市学习。美国新云公司首席执行官海睿也认为,中国能积极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政策执行和目标达成合力,这值得美国学习。

解振华指出,气候变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已经成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一大亮点。峰会的成功举办,体现了双方合作的多层面、多角度和深层次,为中美合作关系的稳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共同挑战作出新的贡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