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时间6月12日凌晨两点,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一家名为“脉搏”(Pulse)的同志酒吧发生的一起大规模枪击案,共造成约50人死亡,另外53人受伤。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枪击案。
这次枪击案迅速在美国各大媒体及社交媒体引起热议,因为它触动了多项敏感议题。行凶者,29岁的美国公民奥马尔·马丁(Omar Mateen),是阿富汗移民后代,在进行袭击之前拨打了911,并宣誓效忠于伊斯兰国,这对美国有关激进伊斯兰主义者的公共讨论,无异于火上浇油;受到枪击的是同性恋酒吧,触动了LGBT(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和跨性别者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组成)群体这一话题;枪手被曝是合法持枪,更让控枪议题成为新热点。
《电讯报》美国分部首先反应。在其评论中,就提到需要打击伊斯兰国,但不能标签化穆斯林:
“伊斯兰国是在恐惧上生长起来的,理性是其最大的敌人。当社会分裂时,伊斯兰国就有了生存的土壤。”
“我们当然要打击伊斯兰国,但那些以其之名发起袭击的恐怖分子不应当被简单地贴个‘穆斯林’的标签,他们被称为精神错乱者更合适。”
枪击案发生后,中部弗罗里达伊斯兰协会领袖Muhammad Musri和警方一起到达现场。
《底特律自由时报》则主要关注控枪:
“至少国会应当允许疾控署研究持枪暴力与心理疾病间的关系,从这方面提供一些组织枪击案的方法;至少国会应当允许酒精、烟草、火器和爆炸物控制署对每一支售出的枪进行登记,保留电子档案。”
“一些枪械展览依然允许人们不用提交无犯罪记录就购买枪械,这一漏洞应当被堵上;同时一些军用级的枪械在正常人的生活中完全不需要,至少这些枪械应当被禁止。”
“可惜的是,这些应当发生的事情,一件也不会发生。这也就意味着,下次枪击案,也许是几周后、几月后,甚至几天后,依然可能发生,而我们完全无法阻止。”
枪击案发生当天,底特律依然举行了支持LGBT群体大游行。
即使在如此悲伤的时刻,《纽约客》也没有忘记走煽情路线。在他们新登出的文章里,引用了美国穆斯林民权运动领袖Nihad Awad一段话:
“多年来,LGBT群体和穆斯林一直都在致力于解决同样的问题:仇恨、歧视、对少数群体的边缘化。我们始终肩并肩——我们不可能只反对针对某一特定群体的不公,而对针对其它群体的不公视而不见。恐同症和恐伊斯兰症其实代表的是同一种心理。”
《卫报》驻纽约记者相对实际,采访美国国土安全部专家,主要讨论如何在技术上防止“独狼式”袭击:
“要想在国内找到可能藏身于社区中的恐怖分子,并在他们发动袭击前控制他们,需要在政府和居民社区间有很强的相互信任感——问题是,这正是美国穆斯林社区做缺乏的。在和政府、警方以及联邦调查局的互动中,美国穆斯林社区居民往往觉得自己被政府当作威胁。”
枪击案发生后,警方封锁现场。
《纽约时报》的社论则继续关注信仰自由的大话题:
“历经多次袭击,我们今天必须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对LGBT群体的威胁。所有的美国人都处在威胁下。他们袭击我们,并不是因为我们和谁一起喝酒跳舞,而是要动摇我们信仰自的基本信念。”
除了媒体之外,还有两个人最关心此次袭击。甚至比奥巴马总统还要关心。
他们就是在竞选美国总统的特朗普和希拉里。枪击案发生后,特朗普迅速通过推特发表声明:“我们要保护所有的美国人,无论背景、信仰如何,免受极端穆斯林恐怖主义的伤害……激进伊斯兰恨女性、恨同性恋、恨犹太人、恨基督徒以及恨所有美国人。我要做所有美国人的总统,我会保护所有美国人。我会让美国重新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每位公民都能安全地生活在其中。”
特朗普支持者甚众,但也有不买他账的。比如在他推特下的一条热门回复:
“他(凶手)是一名出生在纽约的美国公民,你这令人无法忍受的偏见鬼。”
做过一届国务卿的希拉里,则更多地关注全球视角:
“我们需要加倍努力,让我们的国家摆脱来自国内外的威胁。那意味着我们要打败国际恐怖组织,和盟友们加强合作找到他们,阻止他们招募追随者,并加强我们国内的防御措施。那也意味着我们不应当被吓倒,我们要坚持我们的价值观。”
希拉里的微博下也挨了轰:
“正是你们的无能政治导致了这次恐怖袭击。特朗普快来终结你吧!”
看来公共讨论中站队是常态,左右互掐不止发生在中国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世界观”
微信ID:world_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