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之典 民之庆】三代人的一大会址情

作者:李文学 来源:央视网
2016-06-15 17:13:47

【党之典 民之庆】三代人的一大会址情

央视网讯(记者 李文学)一辆燃气助动车,两本一大会址画册,这是张建伟出行的必备品。

“这是我们这些年来办的展览,还有搞的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坐下来的张建伟轻轻翻动着画册,“看,这个集体婚礼的照片还是我拍的呢。”

而比这些更让他自豪的是,一家三代与一大会址的不解之缘。

张建伟的父亲1926年生于上海,十六岁参军,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复员,进入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负责安全保卫工作。1959年调入一大会址,仍然负责安保工作。当时两岁的张建伟和母亲也跟着搬了过来。

“这就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在一大会址纪念馆门口,张建伟指着二楼“树德里”的横匾说,“每当仰头看到这块横匾,就油然而生一种回家的感觉。”

那时没有煤气只能烧炉子,每天早晨要排队倒马桶痰盂……条件虽然较现在苦了些,但张建伟过得很快乐,尤其是刚刚复原的一大会址,还笼罩着一丝神秘色彩,给张建伟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记忆。

“那时一大会址只对内部开放,兴业路上总是停着小轿车,这在当时的上海并不多见,所以这里显得很神秘,邻居们很少到我家串门,都是我跑到别人家玩耍。”爱玩的张建伟最难忘过年时的场景,“小孩子聚到馆里,吃糖果,做游戏,像一家人一样。”

来参观的除了各级领导,也不乏外宾,有的会在晚上来。“爸爸他们就会打开树德里二楼的探照灯,把整条弄堂照亮。”张建伟说,“馆里用中华牌香烟和茶水招待他们,我常常从二楼的窗户往外望,能够看见工作人员在里面烧水、沏茶。”

随着参观人数的不断增加,一大会址进行了修建,张建伟一家也搬了出来。1968年,一大会址正式定名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1979年,张建伟接替病退的父亲,进入一大会址纪念馆工作。

“在这已经工作了38年,也有了16年党龄,做到办公室主任,平时主要负责对外联络和接待工作。”张建伟说,但一有时间他就会去做做馆志。“这项工作是从1988年开始的,当时把建国后馆里的资料全翻了出来,花了好长时间整理,理顺后每年都要做。”

旅游鞋、牛仔裤、冲锋衣……花白的头发下,双眼炯炯有神。

对自己的工作,张建伟轻描淡写,但一提起儿子为馆里做的那个软件,语气一下兴奋起来。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张建伟上高二的儿子在馆里当志愿者,编写了一个预约参观及人数统计的软件,多项功能胜出,取代了一家公司的产品,目前已成为纪念馆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也是我们家第三代为纪念馆做的小贡献。”

从对内开放到免费开放,从图片展览到文物展览,从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张建伟亲眼看着一大会址纪念馆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与日俱增。“就楼下这几棵梧桐树没有变。”张建伟指着其中一棵说,“小时候调皮还在上面刻过字呢。”

如今的一大会址区域经过改造,高楼林立,人流如织,变成了具有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上海也被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会展和航运中心。

“这正好展示了我们党给人民带来的福祉。”张建伟缓缓合上画册,“我热爱一大会址纪念馆,真诚地祝愿我们的党永葆生机,带给更多的人幸福生活。”

跨上那辆陪伴他多年的燃气助动车,张健伟慢慢汇入车流,奔向武康路保管部的新岗位。“还有一年就退休了,站好最后一班岗。”

还是一辆车、两本画册。张建伟走到哪里,一大会址的精神就被他带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