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志愿者“飞天旗帜”绣制展示活动。中国青年网记者李川 摄
互联网助推志愿服务插上科技翅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 ”理念的提出和实践,互联网已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依然在不断加速其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步伐。
张朝晖认为,“要让志愿服务插上科技的翅膀,乘上互联网的快车,通过志交会展示全国各地运用互联网促进志愿者管理服务的先进技术,以科技促进志愿服务的创新,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志愿服务精神已逐渐深入人心。在赛会启动仪式现场,记者采访到“宁波一元慈善家基金会”倡议发起者、宁波中学高一学生崔涵。虽然年仅16岁,但是崔涵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时间已超过5年。
从小学五年级起参与公益活动,倡议发起“一元慈善家基金”,为云南贫困山区募集善款、购买图书十万余册,到如今依然力所能及地参与学校爱心义卖、医院义工、社区图书室义工等各项志愿服务活动。
崔涵告诉记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非常有意义,“我在去了云南贫困地区以后非常震撼,感触很深,我希望给他们建立图书室,购买新的图书,为他们提供学习条件,将来能以自己的力量建设家乡。对于志愿服务活动,我也会力所能及地坚持做下去。”
在一个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更新的时代,任何领域都无法将其绕过,包括志愿服务事业。对此,团浙江省委副书记王慧琳认为,互联网助推了对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志愿服务领域里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王慧琳介绍说,“团浙江省委利用互联网搭建了一个网络志愿平台‘志愿汇’,在其上发布一些志愿服务信息,同时也会提出志愿服务的需求,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了志愿服务的有效对接。”
回顾以往,王慧琳说,“原来我们的志愿者不知道到哪里去穿插项目,而志愿服务的项目又找不到相应具备专业特长的志愿者。”
如今,“志愿汇”专业平台的搭建,为志愿者和项目双方信息的交流实现了互通有无。“目前,我们将‘志愿汇’平台在全省11个地市全面推广,各个地市的志愿者都积极上报、实名注册,从一开始的110多万名志愿者,增长到现在的425万名。”王慧琳谈到。
“志愿汇”平台的搭建,也改变了之前通过传统手工记录的方法来记录志愿者服务的方式,团浙江省委通过手机APP电子技术以及志愿服务刷卡器,对每次志愿服务都进行科学化的采集。
“这些科学化采集的志愿服务数据构成了每个志愿者的实数体系,将来也会纳入到社会信用体系当中,我们会根据这些采集的数据,提出对相应志愿服务者做出正向激励措施。”王慧琳说。
如今,团浙江省委不仅仅记录志愿服务实数,还将网络文明、公益慈善两大板块纳入到青年信用体系数据模板的建设当中,目前已搭建起整个管理架构,今后将把青年信用数据与各个部门实现共建共享,应用到青少年成长成才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