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的党永远年轻

2016-06-29 20:56:03

——《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序

何毅亭

一群中央党校的年轻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意气风发地探讨我们的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这本身就是一件应该鼓励肯定的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校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新形势下党校工作、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寄予殷切期待。作为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方面军,党校人如何发挥党校优势,凸显党校特色,发出党校声音,奉献党校力量,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无疑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绩解答好这个课题,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校工作的战略重心之一。由黄相怀等著的《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一书,即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书中,作者们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理论勇气,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这个主题,系统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能力有哪些,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有效领导群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不断学习、调整与吸纳等一系列涉及党的领导工作和自身建设的重大基本问题,并得出了明确的结论。这体现了党校人尤其是年轻党校人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做出的尝试性努力,令人欣慰,令人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打铁的人必须是铁打的人。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5年不平凡历程,我们的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勇立时代潮头,走在时代前列,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卓越成就,根本在于我们的党始终不断地锻造和锤炼“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有机体,从而保持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朝气蓬勃的生机。接下来要问的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保持这样一种良好的精神气质呢?我认为,归根到底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不变的是信仰、信念、纪律和担当,变化的是形势、任务、政策和挑战。以不变应对变化,以变化充实不变,这就使党自身的发展壮大呈现出一个有机的动态演化趋势。围绕这样的重大基本问题和重大逻辑关系,本书作者们的研究深入到中国共产党内部,从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党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党如何处理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诉求、党如何保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来解读其背后的原因。这正是本书有新意、有学术价值的一个地方。

我们注意到,一些外国的研究者在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上,出现了一种悖论现象:一方面,从他们自我认同的理论标准和价值标准出发来衡量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负面的,有的甚至是彻底否定的;然而另一方面,他们从现实的和比较的角度来衡量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他们又不得不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成绩表示赞叹,甚至在有些方面自叹不如。那么,到底是西方理论之矛存在问题,还是中国现实之盾存在问题呢?“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不仅要坚持自信的态度,而且还要整明白我们的自信心从何而来。这就需要深入挖掘正在中国治国理政的中国共产党内在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机理,进行原创性的富有新意的概括提炼,从而夯实我们的自信源泉。这项工作,中央党校这些年轻人勇敢地做了,而且做出了成果,体现了党校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年轻作者在理念、方法和话语上,展示了一些独到的认识和见解。从理念上说,一方面他们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而另一方面如他们自己所言,也是在揭示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永葆朝气,这就避免了陷入一种平面化、刻板化的笔法。从方法上说,他们没有从某种既定的理论框架出发,也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比较好地处理了“虚”和“实”、应然与实然的关系,这就避免了陷入某些抽象的理论纠葛或具体问题的纠缠之中。从话语上说,他们的论述表达大体上做到了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兼顾,读来既有货有料,又讲政治守规矩。总的看,他们既展示了作为年轻人的朝气,又展示了作为理论研究者的熟虑,这是难能可贵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这是总书记对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要求和期待。毫无疑问,最不应该辜负这个时代的,是这个时代的年轻理论工作者。党的理论事业需要年轻人。党的理论视野也需要年轻化。只要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我们党的事业就会永远年轻。只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后继有人,我们党的思想就会永远年轻。只要党校事业后继有人,我们党的肌体就会永远年轻。

愿我们的党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