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机场恐怖袭击案已经过去接近一周,各国警察机构也在联手破案。据可靠消息,袭击的幕后主使已被锁定,那就是车臣人艾赫迈德·恰达耶夫,他主要负责为伊斯兰国训练来自俄罗斯和前苏联地区的恐怖分子。
艾赫迈德·恰达耶夫日常照片。
参与调查的各国机构效率确实很高,这值得称道。但翻翻恰达耶夫过去的经历,我们不由得对各国在协同反恐上的表现很失望。早在2003年,俄罗斯政府就以资助恐怖主义、加入恐怖组织和训练恐怖分子的罪名,将恰达耶夫列入通缉名单,但同年他却获得了奥利地的政治庇护,理由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政治迫害”。
在接下来的12年里,恰达耶夫在瑞典、乌克兰、土耳其和保加利亚边境多次因藏匿武器和涉嫌恐怖活动被捕,欧洲人权法庭却屡次拒绝了俄方的引渡请求,大赦国际甚至特意为这位恐怖分子呼吁,说他一旦被引渡回俄罗斯就可能遭受迫害和酷刑。
被羁押于保加利亚期间的恰达耶夫。
直到2015年,美国司法部才将恰达耶夫放进恐怖分子名单,但为时已晚。大赦国际一直担心的酷刑和迫害没有发生,相反,恰达耶夫麾下的恐怖分子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机场杀了44位无辜者,另外还致伤200多人。据说他还有一支“信仰坚定、训练有素”的恐怖分子队伍,仅在叙利亚就有130多人。
面对这样的乌龙,我们不知道说什么好。恰达耶夫的人权需要保护,那么被他杀害的那些人,又能向谁讨回人权?“恐怖分子的人权也需要保护”,政治正确被滥用到这个地步,难道各国还不反思吗?
泛政治化已经成为横在各国建立反恐统一战线面前的最主要障碍。政治冲突不仅发生在俄罗斯和欧洲之间,也发生在中美之间,俄美之间,甚至可能发生在任何两个国家之间。各国在反恐上有的是资源可以调动,但相互之间的协调越来越差——别忘了,恰达耶夫是被联合国官方认证的正牌恐怖分子,但那并没有妨碍他在欧洲继续受到庇护,直到土耳其机场案发。
7月3日,孟加拉国首都遭到恐袭,20名人质遇害。
孟加拉国军警强攻被恐怖分子占领的咖啡馆。
在伊斯兰国发出7月4日前后要对英国伦敦希思罗机场进行恐怖袭击的威胁后,英国方面已经在加强戒备。
恐怖主义已经威胁到了家门口,各国确实有必要先放下政治纷争,共同对敌了。再将自己的政治私利置于反恐大业之上,只怕恐怖主义的毒瘤会越长越大,想合作也没有机会了。
英文原文见《中国日报》7月4日社论
译者:张周项
长按二维码,关注“世界观”
微信ID:world_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