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领航者

作者:张艳涛 来源:未来网
2016-07-05 15:18:12

  “道路”,既是途径,也是方向,无论途径还是方向,道路都指向通达,在此意义上,“道路”是历史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更是全中华民族发展前途命运的决定因素。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时代性的中心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的破解,中国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最终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经过艰难探索和不懈努力,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新征程。

  一、开辟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变革中的伟大觉醒——使中国人站起来。民族复兴的前提是民族独立。因此,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其重要标志是使中国人站起来。在革命时代,毛泽东等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当时的“中国问题”,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二、坚持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在复杂局势中的清醒自立——使中国人富起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来破除“两个凡是”,并自觉运用这一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其结果,不仅在理论方面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而且在实践上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事业受到重创,在关键时期,邓小平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力主继续改革开放,坚持了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

  三、发展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在全球化条件下的稳步推进——使中国人自信起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党,它在解答新时代命题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在新的全球化条件下已经独立自主地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对此,我们要坚定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的自信。

  四、创新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新历史条件下的战略谋划——使中国人强起来。在当代中国,实现现代化即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整体性转型,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事件,也是中国由大国走向强国的发展关键之道。如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正在引领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使中国人强起来。虽然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但在世界范围话语权上“西强我弱”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发展优势”和“制度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中国“话语优势”,中国话语体系还没有构建起来,中国声音偏小偏弱,不少方面处于“失语”或“无语”状态,要么“有理讲不出”,要么“讲了没人听”。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无语即被边缘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挨打和挨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当前我们主要是解决中国话语体系建构和中国话语权提升问题。

  综上可见,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具有内在关联。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道路的开辟、坚持、发展和创新。中国道路既是救亡图存的革命之路,又是改革发展的富强之路,更是创新之路。在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随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梳理中国道路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历史必然性、比较优势和制度优势。正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启发我们必须将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强大精神和信仰力量,自觉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物质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作者: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主任 张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