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郑言江
人说,最长情的告白就是陪伴,郑言江(微信号:xj-talk)认为,一个国家亦是,最深沉爱国也是“陪伴”,是守护,也是捍卫。新疆边防战士和你一起守护祖国的西大门。
“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著名的军旅歌曲《小白杨》,想必会唱的人不少,而这首歌曲正是源自于中哈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小白杨哨所原名塔斯提哨所,是新疆塔城裕民县境内的一个边防哨所。80年代初,哨所一名伊犁籍锡伯族战士陈福森回家探亲,把边防哨所的故事讲给母亲听,母亲鼓励他在部队好好干,别想家,还让他带10株白杨树苗回哨所种上,叮嘱他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为祖国守好边防将哨所官兵卫国戍。返回边防哨所的陈福林和战友们就把树苗栽在了营房边,于是这个哨所就改名为“小白杨哨所”。
在遥远的喀喇昆仑山上,有一个最高、最苦、最让人崇敬和牵挂的小小哨所——神仙湾。1958年,新中国设置神仙湾哨所,是塞图拉哨所的一个分卡。建哨初期,官兵们靠着一顶棉帐篷、一口架在石头上的铁锅,每天吃压缩干粮、喝70多度就沸腾的雪水,硬是在被医学专家称为“生命禁区”的地方站住了脚,牢牢地守住了祖国的西大门。从那时起,一代代神仙湾人在这里为祖国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谱写着一曲曲边防军人卫国戍边的赞歌。
红其拉甫边检站前哨班地处海拔5100米的新疆帕米尔高原中巴边境,这里高寒缺氧,空气稀薄,含氧量不足平原的48%,全年无霜期不到60天,风力平均在8级以上,最低温度零下40℃,水的沸点不足70℃,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被生物学家定义为“生命禁区”,地质学家称之为“永冻层”。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红其拉甫边检站前哨班官兵用无畏和忠贞传递着对祖国的忠诚和大爱。
在阿勒泰哈巴河县境内的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国境线上,竖立着编号为32号的界碑,在界碑旁,有一个叫“桑德克”的民兵夫妻哨所。就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兵团第十师185团护边员马军武、张正美夫妇,忍受寂寞,野兽威胁,蚊虫叮咬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整整坚守了26年。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接见马军武,对他们夫妇为守卫祖国边防献了青春献终身的高尚情怀给予高度赞扬。桑德克哨所、红山嘴哨所、可可托海边防哨所...这些我们经常听闻的地方守护着祖国的安宁。而边防连队带给我的震撼,也在我们身边。
2015年4月11日,新疆公安边防总队哈密边防支队三塘湖边防派出所接到牧民求助称:100多只羊陷入淤泥之中,请求救援。接到求助后,派出所官兵迅速赶往现场,将百余只羊深陷淤泥之中的羊从淤泥中解救了出来。
2015年5月,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境内的公格尔九别峰发生冰川移动,造成布伦口乡盖孜村库什卡尔其库什塔什牧场1.5万亩草场消失,70户牧民房屋受损。灾情发生后,新疆边防总队克州边防支队阿克陶边防大队迅速出动警力开展救灾行动,克州边防支队协调阿克陶县民政局调拨的第一批物资在边防官兵的护送下顺利抵达受灾最严重的盖孜村。
2015年,6月8日至10日昌吉州木垒县普降大雨,导致木垒县水库储水量达到最高警戒线,出现严重险情,新疆公安边防总队昌吉支队木垒边防大队及时启动抢险救灾应急预案,组织30名警力携带抢险工具开展抢险救援。这次救援行动,木垒边防大队共疏散群众100余人,救助疏导被困车辆100余辆,转移牲畜100余头只,排查险情10余处。
今年1月3日,新疆阿勒泰地区近期遭遇十年不遇的罕见暴雪袭击,连续15天的降雪导致布尔津县部分山区积雪深达2米。阿勒泰冲乎尔边防派出所接到游客电话报警,称其驾驶车辆上喀纳斯冬季旅游时遭遇雪崩,车辆被埋。官兵们在现场看到,一支上山的旅游车队头车被雪崩掩埋,只剩一扇门可以出入,后面的21辆车将近100名群众被困。现场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并且遭遇大风袭击,救援官兵手、脚、脸都冻得红肿,被困群众也主动加入清理积雪的队伍。经过4个多小时的共同努力,最终成功将被积雪掩埋车辆救出。
今年7月28日,受山区强降雨影响,新疆托里县山洪暴发,县城百余家商铺被淹,城区积水严重,最深处达到1.8米。塔城军分区某边防团第一时间组织官兵紧急出动,在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搭起人墙展开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