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嵌入式精准援疆 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作者:蔡炜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2016-08-04 19:41:17

莽莽昆仑,巍巍天山。弹起库姆孜唱起幸福歌,民族团结一家亲成为帕米尔高原上最动人的风景。江苏省常州市打造嵌入式的精准援疆模式,小微产业园、医疗大巴扎、双语幼儿园等民生实事城乡全覆盖,八成以上援疆资金用于民生项目,件件办到乌恰百姓心坎上。

“小桌子”搭台到边陲

从乌恰县城向东6公里,40多米宽的通衢大道上,白壁蓝顶的小微产业园成为茫茫戈壁滩一景。柯尔克孜汉子亚克甫·吐尔地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在县城中吉商业街上开有一家作坊,年产近50万元的民族服装。落户小微园后,新添50台机器,园区除提供税收租金优惠,还为他免费培训技术职工。

随着新一轮援疆干部来到乌恰,大力发展小微企业的“小桌子唱大戏”的常州模式也被带到了边疆。目前,已有进出口产品组装加工、服装服饰、新型建材等66家小微企业落户,更有12万平方米的浙商工业园集体入驻,打造内外贸新窗口,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8亿元,实现就业2000多人。

乌恰驼峰绒毛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塔依尔,兴奋地给他的常州合作伙伴豪峰机械总经理曹晓峰打来报喜电话,新上马的驼绒深加工项目一举签下3000万元大单。常州先进设备的引进,大大提高乌恰牧民驼绒、驼毛加工水平和能力,下一步他们还要帮助乌恰驼绒产品打开长三角市场。

江苏支援克州前方指挥部总指挥王斌表示,常州援疆工作组用交支票、交钥匙、交运行、交朋友的新模式,创新立体化组团援疆,小微产业园成了乌恰工业的种子,定将成长为参天大树。

乌恰县委副书记、常州援疆前方工作组组长孙泽阳说,小微产业园输入现代技术、管理、品牌等先进理念,采取前店后厂的形式,致力于让农牧民转型为产业工人,鼓起钱袋子。目前,援疆项目遍及乌恰9乡2镇,实施援建项目36个,援助资金1.9849亿元。

“小援疆”暖了牧民心

每逢乌恰县波斯坦铁列克乡的巴扎天,就是该乡“医疗巴扎”的义诊时间。常州援疆医生创建“医疗巴扎”,随行的医疗车可以做B超、心电图,完成基本疾病诊断,服务义诊群众超过2.5万人次,被农牧民亲切称为“琼doctor”(意为大医生)。

援疆医生的榜样是74岁的乌恰人民医院老院长、全国劳模吴登云。老爷子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高原。今年起,常州援疆前方工作组还将拿出20万元,让巴扎义诊惠及更多农牧民。同时组织乌恰医务人员赴常州进修,为乌恰培养一批“不走的医疗队”。

经两年建设,乌恰在南疆率先实现“幼儿园双语教学”全覆盖。托云乡是乌恰县最北部的高寒偏远乡村,托云村幼儿园也是常州援建乌恰双语幼儿园的最后一个基建项目。汉语老师阿依扎达告诉记者,她从新疆库尔勒师范学院毕业就被邀请到这里,孩子们已经能熟练使用拼音发音,用汉语交流。

双向交流让民族团结一家亲

一部《乌恰,祖国西陲的家》“双城记”,常州文化援疆团来到乌恰县,受到黑孜苇康西湾新村村民的热烈欢迎。常州确定了“一主体、多部门”的人才工作服务站模式,形成以“乌恰县人才服务站”为统领,建立了乌恰县“人才库”。

援疆干部人力有限,如何有效利用后方资源?常州的做法是“1 X”模式,每个援疆干部利用自身联系,充分调动后方资源,联动各部门、各县区积极主动出力出策合力推进。常州知名光伏企业天合光能结合乌恰光照条件,设立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常州总工会制定了三年计划,建设乌恰(常州)工业园区职工活动中心;市委宣传部制定了文化援疆规划;司法、公安、法院、残联、卫计委、团委、教育、住建等部门分别对口援助乌恰各部门。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捐赠药品4次,价值150余万元。三年来江苏常州社会各界主动援助资金达到1000余万元。

本报记者 蔡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