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创新链条 政策全面发力(政策解读)

作者:本报记者 刘诗瑶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6-08-09 10:22:25

  近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总共8篇27章,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这份《规划》传递了哪些信号?有哪些亮点?记者采访了参与《规划》编制的部分专家。

  对创新全过程进行规划,鼓励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展

  “《规划》充分体现了科技与创新的结合,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认为,《规划》是从整个创新全链条出发,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对创新全过程进行的规划。“突出了顶层设计、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具有整体性。”

  在战略布局上,《规划》把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又体现了前瞻性。“《规划》更加注重前沿性和引领性,更加关注依靠创新构筑先发优势。”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说。为此,《规划》提出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加强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能源等领域一体化部署,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加速引领产业变革;建立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发展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等。

  在政策措施方面,《规划》又体现出协调性和统筹性。“创新实际上是把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过程,因此不仅仅是一个科技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经济概念。”吕薇说,创新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规划》中的创新政策是综合性的,不仅包含了科技政策,还包括了经济政策、财税政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等。“这样一个‘政策包’,更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否则就可能导致政策之间出现矛盾,甚至互相抵消作用。”

  “比如,过去的规划很少提到科技金融,这份《规划》不仅提到科技金融,还谈到鼓励双创、支持发展风投等各类中介及服务机构。”许倞补充道。

  回应当下创新需求,既鼓励原创性研究也鼓励技术应用发展

  “这份《规划》回应了当下空前的创新需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认为,当前对创新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与前几次产业革命失之交臂,这次可能是中国第一次有机会参与甚至引领产业革命,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机会。第二,不论是供给侧改革,还是产业结构调整,或是环境资源问题的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要依靠创新。第三,科技创新活动带来了新现象和新模式,使得创新局面更加丰富,这为科技创新规划的编制带来了新的挑战。

  “创新规划要能够回应这种需求。”薛澜说,《规划》非常全面,既对基础性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进行支持,也有很多措施鼓励技术应用发展,还对各种创新模式提供了更精确的政策应对。

  《规划》还强调了中国应提高在全球创新治理中的话语权,在全球科技共同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创新体系都不能闭门造车,只有开放,才能保证新知识和新人才全方位的流动。”薛澜认为,中国需要完善科技创新的开放机制,引导资源更有效地流动和配置,通过与科技发达国家建立创新战略伙伴关系,促进中国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吸引更多海外资源到中国来。“中国也应积极参与全球创新规则的制定,确保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拥有公平的机会。”

  分层次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出部署,大力培育创新文化

  “《规划》的另一个亮点是,突出强调了区域创新。”吕薇说,中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创新要素布局和创新能力差异比较大,不可能齐步走,必须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在这种背景下,《规划》实行分层次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强调“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创新发展”“建设带动性强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这等于明确分了四个层次,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吕薇说。

  而区域创新发展,更离不开创新文化的培育。

  《规划》强调,要大力培育中国特色创新文化,增强创新自信,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深圳的企业创新氛围浓厚,就和它的创新文化密切相关。”吕薇说,创新文化是创新生态环境的要素,只有企业认同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怕失败、勇于挑战,才能对地区整体创新发展起到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