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若尔盖8月23日电(记者 杨阳) 昨天我们从马尔康市一路攀上海拔3500米的高原,风尘仆仆抵达若尔盖草原。若尔盖草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这是红军长征中既雪山之后最艰苦的阶段。
若尔盖草原上的农家乐 (摄影 杨阳)
若尔盖县的史料表明:“红军过草地时都在深秋和初秋季节,秋天的水草地野草茂盛,草丛里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难辨东西南北。草丛间积水泛滥,水呈淤褐色,散发出一股腐臭的气味,广阔无边的水草地里几乎找不到一条路,环顾四周都是一片片水洼地,人踩到软绵绵的草包上,稍有不慎就会陷下去,遭受灭顶之灾。”
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皆由若尔盖县出川入甘,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加上红军粮食不足,经过七天的艰苦行军,有上万名红军战士在这里长眠。
在秋初的八月末,这里的白天气温为16度,到了晚上则降到6摄氏度。
十天来,我们从亚热带湿热气候的广西一路来到了昼夜温差大且干燥的高原,大家纷纷换上长裤,罩上厚外套,不少人开始吃牛黄解毒丸降火。
我略感舌头因为上火生了几处口疮,但也不敢多喝水,毕竟在高原上很少有厕所。
从马尔康到若尔盖这段山路并不平坦,驾驶时速低于50公里,中间还有段路正在修整,所以必须在一点通过,因此大家中饭吃了水果和酸奶充饥。
随着海拔的升高,加上前一天因为写稿睡的较少,两侧太阳穴像是有一根弦绷的紧紧的,越来越疼,即使困,也睡不着。下午两点半我们抵达若尔盖。
同事黄泽原给我发来微信,让我不要洗澡,注意休息,我只好行动缓慢大口呼吸,头疼才缓解了一点。
今早起来,头竟不疼了,人的适应能力太强。
早晨的若尔盖风景 (摄影 杨阳)
大家照例8点出发,往甘肃会宁进发。高速公路平坦地伸展在连绵的丘陵之间。若尔盖大草原一望无际,凸出的丘陵,仿佛被柔软的绿色毡毯覆盖。
远处山上云雾笼罩,透过茫茫草原的雾气看过去仿佛古典山水画轻描淡写地氤氲。草原上有黑白牦牛在吃草,还有成群的肥羊。牧民们除了畜牧还开发了新的创收项目,农家乐。
在靠近公路的草原上,农户们纷纷撑起了帐篷,牵来了马,供游客住宿吃饭和游玩。数量之多,让我震惊,同质化的开发也许会带来其他不好的影响。
同质化的农家乐数量惊人 (摄影 杨阳)
从车窗外望去,茫茫的若尔盖大草原仿佛了无边际,但也并没有看到81年前水草风貌的湿地面貌。
正在啃食牧草的羊群 (摄影 杨阳)
今天若尔盖草地的状况并不乐观。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由于过度放牧、虫鼠灾害,加上气候变化和开沟排水,如今这篇原本水草风貌的地方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沙化,到2015年,沙化草地已达整个面积的13%,并且每年以11.65%的速度增长。
目前,这里正在进行沙地治理,希望治理可以加大加快,让若尔盖草原恢复其本来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