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有辽阔巍峨的自然之美,也有各族群众逐梦圆梦的精神之美。
8月22日—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青海调研,深入海西、海东、西宁等地,就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调研考察。
考察期间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青海工作提出“四个扎扎实实”: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扎扎实实加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雨润高原、大地泼绿,总书记风雨兼程,570多万高原儿女倍感振奋。各族干部群众回忆起调研的一幕幕镜头,他们表示,将以实际行动把总书记的嘱托书写在青藏高原辽阔大地上。
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镜头:盐湖凭栏远眺,传统产业现新貌
讲述者:青海盐湖工业负责人谢康民,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文国栋
阳光正烈,粼粼波光,水天一色。习近平总书记一行沿着浮在卤水上的盐桥,走进盐的世界。
北京飞格尔木,从格尔木市区再行驶近一小时,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钾肥分公司盐湖码头,是习近平总书记青海调研的第一站。
察尔汗盐湖坐卧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这是国家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地区、以区域性循环经济建设为特征的试验区。这里矿藏丰富,钾盐、镁盐、锂盐储量均居全国首位。
习近平走上木栈道,走向盐湖深处。一簇簇、一丛丛盐花铺撒湖面,好似柴达木盆地里一颗颗宝石。
这是一个老企业,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走到今天,传统产业面临转型,老旧生产线面临更迭。盐湖工业以创新驱动发展,从单一的氯化钾发展到20多种产品,探索着循环经济模式。“资源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再造了一个盐湖”,谢康民自豪地告诉总书记,企业发展目标是用5—10年时间建成全球镁锂钾行业最大的领军企业。“总书记听到这,表示了肯定。”
近60年的发展,脚下这道盐桥越夯越实。
青海在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中,不断有新的亮点,源于它厚实的家底,更源于理念先行。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青海省是最早迈出这一步的省份之一,循环经济在青海省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
资源精深加工、高原特色收入、新材料运用……这些词汇,成为总书记关注的重点。在栈桥盐桥上,习近平问:“去杠杆用什么方法?”“采盐船是国产的吗?每天采卤多少量?”“循环经济动能采用清洁能源吗?”
总书记在盐桥上一席话,文国栋对两个词印象最为深刻,一个词是“顶层设计”,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要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开发利用;另一个词是“一盘棋”,青海资源也是全国资源,要有全国一盘棋思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搞好开发利用。
“这其中,蕴含着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方法论,蕴含着青海置于全国格局下长足发展的辩证法。”
镜头:清洁能源园区,员工高举“点赞”牌
讲述者:国家电投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西宁分公司年轻员工史薇,公司负责人谢小平
听说总书记可能来这儿,公司的年轻人欢呼雀跃。员工们聚在一起,希望想出一个表达心情的“创新方式”。大家七嘴八舌,最后选了几条:“爱国爱家爱大大”“我们为您点赞”……
果然盼来了总书记!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在习近平走进太阳能电池生产车间参观时,员工们涌到了办公楼下。
当习近平微笑着走出办公楼时,眼前跃动着蓝色工服,一片热情的海洋!
史薇注意到一个细节。员工们都想和总书记合影,似乎看透了这群年轻人的心思,总书记主动冲大伙挥挥手,员工们瞬间围拢在他身边。“这张珍贵合影,在朋友圈里传开了,总书记来到这对于创新产业有示范效应。”
创新无处不在。这是一家以创新为荣的企业,依托青海丰富的光照资源,选准和聚焦创新的切入点,实现因地制宜实现创新发展,多项技术突破不仅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占有一席之地。
生产车间,谢小平为总书记详细讲述产业链条、产业集群,讲起“水光互补”项目。习近平多次讲到“创新”二字,希望国有企业带头提高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和产品,在创新发展方面发挥更大引领作用。谢小平一直琢磨如何落实好总书记的要求:“突破技术壁垒需要更多高端人才,我们要以人才集聚实现持续创新。”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镜头:千里视频连线,听听管护员的心里话
讲述者:果洛藏族自治州农牧局副局长魏吉全,杂多县委书记、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园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才旦周,三江源生态管护员索索
两个视频连线,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三江源干部群众,深切感受到了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心。
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习近平通过大屏幕,连线接通了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观测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口不到万人的玛多县,提出“突破百万牲畜”的发展目标。繁荣的背后,生态灾难悄然逼近。到90年代末,全县七成草场退化,牛羊无草、牧民减收,变成了“贫困县”。尝过苦头,他们更深刻理解了国家的生态环保政策,也更加坚定自觉地加入三江源生态环境的管护队伍。而今,昔日千湖美景再现玛多。魏吉全通过连线对总书记说,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
青海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是“中华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滋养着大半个中国。青海大地流传着一句话,总书记深为赞同,“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正在推进。众多管护员精心呵护着草原的生态环境。扎陵湖乡擦泽村生态管护员索索最大的心愿是早日说一口流利汉语,视频连线时他以藏语回答总书记的问话,虽然答得流利,却觉得有些遗憾。“总书记问了管护员的职责任务,还询问了我们的收入和交通工具。他再次讲到‘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我牢记在心。”
现场随后接通了昂赛澜沧江大峡谷观测点的视频连线。
才旦周讲述了一只雪豹的故事。今年元月大雪纷飞时,两位牧民在路边发现一只受伤的雪豹。他们将雪豹带回家养伤、细心照料,最终放回了栖息地。
“杂多县有多少只雪豹?”“生态恢复情况怎样?”“生态管护员力量配置情况如何?”习近平详细询问。他希望生态管护员认真履行职责、完成保护任务,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摸索和完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切实保护好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
习近平向当地干部群众表示问候,希望大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齐心协力管护好湖泊、草原、河流、野生动物等生态资源。
扎扎实实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镜头:哈达酥油茶,看看藏族村落的好日子
讲述者: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老支书更尕南杰,村民申格,民政干部辛向东
长江源村是一个藏族村,也是一个移民村。为保护三江源生态,也为保障和改善民生,2004年村民们从海拔4700米的可可西里整体搬迁到了这儿。藏族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怎样?习近平专程前来调研。
村子不大,他先到了村委会,接着走进村口一户藏族牧民家中。激动的村民们闻讯而来,纷纷汇聚在村口小广场上,张望着、期盼着。
总书记走出牧民申格家时,广场上不知是谁高喊了一声“扎西德勒!”那一刻,像是点燃了欢腾的炮竹。“扎西德勒”声此起彼伏,一条条洁白哈达,在绚丽的民族盛装的映衬下格外夺目。乡亲们捧上装满青稞酒的银碗,拿出家中最好的切玛,为总书记敬献了一条又一条哈达。
老村支书更尕南杰,久久沉浸在这一场景之中。
“总书记和村民们挨个握手。才操拉毛70多岁了,握手的时候热泪纵横。不仅他,很多老人都哭了。总书记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我们这个小村子,祖祖辈辈也想不到啊。”
太多感人的镜头,太多难忘的话语。
5岁的次央拉姆,一位可爱的藏族姑娘。她落落大方地说,习爷爷好,习爷爷我爱你。总书记抱起她来,轻轻亲吻她的脸颊:“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申格的外孙才仁巴桑,也随着人潮向前涌动。他刚刚在家里向总书记报告了自己的学习情况,“过去读书要上马背学校、帐篷学校,而今上的是家门口的长江源村民族学校。”话音一落,戴着红领巾的才仁巴桑站起身,向总书记端正地敬了一个少先队礼。此时,他绕道到队伍前头,盼着和总书记再一次握手。
民族学校校长商惜梅也挤在人群里。听到老村支书介绍,总书记说,你这个学校办得好!黝黑的商惜梅,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只是咧着嘴巴乐开了花。
“扎西德勒”,饱含着青海少数民族的心声。
青海,民族自治区域占总面积的98%,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一半,民族团结是青海的生命线。从村里走出去的民政干部辛向东,一路陪同总书记在村里调研,时不时地将乡亲们的藏语翻译成普通话。辛向东说:“而今,会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交流融合是大势所趋,乡亲们渴望走进新生活。”
“扎西德勒”,同样传递着青海广大牧民的祝福。
申格走出家门,眼前的热烈场景,感染着他。同总书记握了手的乡亲,又围拢在他的身边,想分享他和总书记促膝而谈的珍贵时光。“我把大伙对幸福生活的感激和珍惜,一一道来。”
了解过去山上的苦日子,更能深刻理解村民们对党的情。“山上高寒缺氧,住毡房、铺羊皮、点羊油灯,骑马一两天才能到镇上看一次病;而今,国家给我们盖了新房子,牧民们睡在床上,用上了藏式家具,看病有医保、卫生所就在家门口……过去的游牧民早就脱贫奔小康了。”
总书记在村民们的簇拥下走上车。站在车门处,他向村民们奋力挥手……远处,村子里家家户户国旗飘扬,在雨后放晴的晚霞中分外鲜艳。
镜头:细雨访新村,说说贫困户的致富路
讲述者: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村民吕有金、县长安永辉
崎岖陡峭的山路走了一辈又一辈,不承想,班彦村的村民因易地扶贫搬迁,将要走出大山,“过上城里人的日子了”。
吕有金一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山上住的是土坯房,修修补补几十年。22日夜里,海东市一夜大雨,吕有金惦记山下还没竣工的新房。大清早就冒着蒙蒙细雨,一家人下了山。看到新家没漏雨、也没灌进水,他们美滋滋地在工地上忙活起来。房子还在刷墙,新家里已经搬进了电视、桌椅,砌上了灶台、火炕。
新村今年4月开建,村民们跑得格外勤。有的加入了监委会,有的参与施工队,还有的不拿一分工钱当起了勤杂工。
踏着泥泞街道,习近平冒雨来到新村,走进村民吕有金的新家。
一家老小都跑出来和总书记握手。习近平说,很想去山上的老村看看啊。吕有金听了十分感动。
吕有金的新家有台电视,镇上的干部为总书记播放了老村画面。老村十年九旱,种得多收得少。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交通难、种地难、娶妻难……习近平一边看视频,一边仔细了解老村的生活情况。
班彦村是青海贫困山区的一个缩影。青海省脱贫任务艰巨,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压力大、贫困发生率比全国高出7.5个百分点。
“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习近平对扶贫工作关怀深、思虑细,到省里调研,常去看看贫困村、贫困户。
安永辉为总书记算了一本账:“班彦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安置群众129户48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277人。”“这次搬迁,非贫困户拿三万九千块钱,贫困户只要拿四千块钱。”听到这些数字,习近平对吕有金一家人说,党和政府就是要特别关心你们这样的困难群众,通过移民搬迁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拿起扶贫手册和贫困户精准管理手册端详,“手册用得多了,比较旧了”。一项项看,他格外关心村民们搬迁之后的出路。“搬下来了,今后有什么打算?”
“我年纪大了,不能出去打工。村里准备盖畜棚,是养殖小区。我现在养了两只猪崽子,明年打算养20头猪,留两头年猪,剩下的卖了。一头养到150多斤再卖,能净赚三五百元。尕娃和儿媳妇现在都在西宁打工,县里有个扶贫的技术培训,明年让尕娃去学开挖掘机,听说那个赚钱多,每个月能赚个三五千……”
老吕讲起今后的打算,眼神里都是光彩。习近平微笑着倾听他的讲述,勉励说,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
窗外小雨淅淅沥沥,冲刷着鳞次栉比的新房。这里,有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梦想。
扎扎实实加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镜头:西宁会议室,一堂振聋发聩的党课
讲述者:参加会议的青海党员领导干部
在考察结束时的座谈会上,总书记对正风肃纪的谆谆教诲,让参会者印象深刻。参加会议的青海省领导干部奋笔疾书,“这个主题讲了长达50分钟”,“一堂振聋发聩的党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铁面执纪,习近平再次表明对违法违纪的“零容忍”态度。
他语气严肃:“有的人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置若罔闻,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变成了‘稻草人’是不行的!”“违法违纪的都要严肃处理。”
一些参会的党员领导干部听了这段话感慨万千,会后他们第一时间分享了体会:“面对面感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猛药去疴的决心和魄力,激奋人、警示人、感召人。”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狠抓“一把手作风”这个穴位。会上,他重点讲到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一把手作风影响一个地方和单位风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领导干部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要常抓不懈,就像每天洗脸刷牙、经常打扫卫生一样,要时刻提醒自己是共产党员、是党的领导干部。”
“我们一定要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私人利益,追求的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追求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走着走着就变了味,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