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长征出发地开启“新长征” 江西向全面小康铿锵前行

作者:孙娟 李明水 邱业成 来源:中国江西网
2016-08-28 18:17:30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定决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全面小康是党对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这是江西省委的铿锵答卷。

江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近几年精准扶贫成效显著。2015年,全省减贫72万人,贫困人口下降到200万,“十二五”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今年上半年,全省GDP增长9.1%,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为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力宣传和深入践行伟大的长征精神,8月21日至8月27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首站江西,深入赣州、南昌两地,探寻长征遗迹,全媒体展现江西近年来在扶贫攻坚、创新创业、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等方面的重大成就。

搭上“互联网+”快车 革命老区展新貌

习近平总书记在4.19讲话中提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在“互联网+”经济浪潮下,江西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开启了电商创新创业新征程。

提及这几年的改变,家住瑞金壬田镇凤岗村的86岁老人廖秀英深有体会,16岁开始腌制、售卖咸鸭蛋的她怎么也想不到,炼就了70年的好手艺可以让一家人脱贫致富。

2015年,在当地邮政部门的扶持下,廖秀英搭上电子商务快车,仅仅一年,依靠电商平台共卖出咸鸭蛋200万余个,月纯利润达18万元。

“互联网+扶贫”不仅能为当地百姓带来实惠,还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促进农民思维转变与创新。63岁的钟振源对近年来“互联网+”所带来的转变感触颇深,兴国县凤凰村“农家书屋+电商”服务站打通了电商进入农村“最后一公里”的瓶颈,成了钟振源的常驻“根据地”,闲暇时就来这里看书读报,还能卖土特产。

钟振源家里现在种了一亩多地,还养了几十只鸭,以前这些土特产都是自己推着车子到圩镇上摆摊售卖,一整天都不一定能卖得完。如今,借助“农家书屋+电商”服务模式,他的土特产不仅销路不愁,还能在家门口享受最优质的文化服务。

搬出大山挪“穷窝” 喜迁新居尽欢颜

偏远山区,生产生活设施多不完善,自然灾害频繁。针对其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的现状,江西探索出一条“搬迁+扶贫”新模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曾经的罗坳镇大桥新村古嶂片区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村民集中居住在地势险峻的半山腰,近70%村民居住在土坯房中,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7亩,半数以上村民家庭贫困。

为此,2013年2月,当地政府便提出将古嶂村民整体搬迁到村中心地带的思路,新村在2013年7月启动建设。当地村民陈佛生笑着说,“去年遇到了两大喜事,搬进新房自然是第一喜,紧跟着儿子娶上了媳妇。”

诚然,陈佛生只是享受移民搬迁福利的个例,和他一样从土坯房、瓦房搬进新房的人还有许多。“以前住在山里,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下小雨。”王检秀原住于都段屋乡枫树村,地处偏远,又有老人和小孩要照顾,家里主要靠老公一月3000元的微薄收入来维持着。

如今,王检秀一家住进附近的移民安置区—贡江镇思源社区,这里有专门的物业公司管理,卫生所、学校、宽带等配套设施也已完善,社区内的居民还能在附近的工业园区内就业。王检秀坦言,新房面积有110多平方米,住起来十分舒坦,感觉很幸福。

授人以渔“拔穷根” 产业扶贫筑基石

扶贫若只是“输血”和“大水漫灌”,很容易再次返贫,靠产业增收脱贫才能真正“拔穷根”。根据不同地区致贫原因,江西因地制宜,深挖资源潜力,打造了一批致富产业。

兴国油茶是一大品牌,也是当地的优势资源。为拓宽脱贫致富新渠道,兴国杰村乡打造万亩油茶基地。目前已完成林地流转、人工整带、苗木定植8500亩,年内全面完成基地开发建设,可解决当地贫困户用工500余人。

兴国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蓝贤林介绍,前五年,在油茶还没有真正产生效益时,每年每户村民可返3000元,从油茶定植第六年起实行收益分红。在种植油茶的同时,杰村乡还推行山上种油茶、林下养鸡、山窝养鱼的立体式开发,实现园区变景区的观光效果。

距离万亩油茶基地不远处还有一个千亩蔬菜基地,那里有70人务工,参与种植的贫困户有30户左右,这种模式直接带动这30户贫困户年增收2万元。同时,通过吸纳5户贫困户以扶贫信贷资金入股基地,按每年20%分红,帮助贫困户们走上了产业脱贫致富路。

而作为“红军村”的瑞金黄沙村华屋小组,也通过发展产业,在家门口就发家致富起来。低矮土楼、土灶台、木板床……华屋是落后的贫困村,附近村庄有“有女莫嫁华屋郎”的说法。不过,这一切从2012年开始发生转变,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开发,华屋村民以红色文化资源为支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年收入逐年提升。

“村里建农家旅馆的有37户人家,共120间房屋,每个房间每晚60元。”叶坪乡党委书记王春华介绍,随着当地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客流量也逐渐增大,4年前,村里人均年收入2230元,如今已达8500元。

强产业美生态 “美丽南昌”显成效

告别赣南,采访团一行又来到英雄城南昌,近距离感受这一“江西绿色崛起进位赶超的缩影”,一探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效,感受其建设“美丽南昌”的独特魅力。

全市水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9.7%的南昌,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在南昌高新区的艾溪湖湿地公园里,成群的黑天鹅、大雁不时从水面略过,放眼望去,湖面波光粼粼、水质清澈。

去年11月24日,南昌被正式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市民出门500米即能进绿地公园。在治理水污染的基础上,南昌相继建成了艾溪湖、瑶湖、青岚湖等滨水湿地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这个左手是用来走路的,红色区域不能去,拟真头盔是调节方向的。”在南昌县小蓝经开区管委会展示厅内,工作人员正在讲解VR眼镜的操作流程,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让许多参加体验的采访团员大呼过瘾。

航空工业城内的教练机、直升机、无人机、大客机;拥有亚洲最大综合性细胞战略资源库群的北科生物;整车生产的江铃股份……南昌依靠“科技创新、精英创业”,聚集一批高新、高端产业,最终形成高新产业集群。

“红色”的南昌绿意盎然,在探寻探索“生态+产业”新模式上也交出了一份令市民满意的答卷。高新经济开发区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业、创新深深吸引了记者团一行的目光。

截至8月27日21时,新浪微博#筑梦长征路##长征路上奔小康##长征出发地奋力奔小康#话题阅读量达2.06亿次,网络媒体走转改相关新闻转载2800余篇,在互联网上刮起了“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的旋风。

在一周时间里,来自50多家媒体的采访团以文字、图片、视频、VR的形式多角度报道了江西的好做法。来自央视新闻中心的李超越坦言,以前对老区的了解仅限于电视、书本,如今能实实在在地走近老区,一种崇敬与震撼油然而生。作为一名党员,他认为这是一次红色教育。作为一名媒体人,他以及所在的单位主动要求做两场移动直播,通过与网友实时互动的形式,把老区发家致富的好做法传播开来。

在光明网记者李政葳看来,这里是长征开始的地方,不能忘了老区曾经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电商创业、移民搬迁、产业扶贫、发展生态……这些对促进当地百姓增收颇有成效。”李政葳坦言,这次深入革命老区采访,深深感受到老区一直传承的勇于探索开拓的革命精神,也祝福革命老区能充分利用自身产业优势,形成内外部联合,更快地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踏浪碧海豪情在,又见东风卷潮来。一路奋进,一路执著,一路逐梦。时代的节点上,雄浑的号角里,江西豪迈踏上全面小康新征程……